智慧的创获,
品性的陶镕,
民族和社会的发展。
这18个字是华东师范大学首任校长孟宪承先生对大学的殷切期待,也是华东师大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求知求学的漫漫长路不只在课堂,还有生活,这段路程需要师生比肩同行、携手与共。
今天,我们就走近一个温暖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里,学生们亲切地称老师为“左妈妈”;今年,“左妈妈”获得了“学生心目中最优秀教师奖”。“上善若水、低调温暖、怡然恬淡”学生们还这样形容左老师……这个学习共同体来自教育学部学前教育学系——他们,就是左志宏老师所带领的师生团队。我们将透过这个学习共同体,来感受、领略华东师大学子的求学之姿、生活之态。
左四为左志宏老师
一门跟“胎教”有关的课
“在华师大,对我影响最深、让我最感动的课,是左老师开设的一门跟‘胎教’有关的课。左老师曾说,设立这门课的初衷是希望学生们组建家庭后,家里的孕妇能在怀孕时轻松些。她还说课程所有资料都可以分享,如果可以真的帮到大家,那么这门课就值了。”学生顾芮莹如是说。
左老师开设的这门课让学生们既兴奋又感动:兴奋于老师新颖的授课内容和形式,感动于她对生命的关怀和善意。
上过这门课的学生讲了一个很有趣的课堂故事——“老师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医生的建议,给我们开了一个备孕饮食清单,她建议女孩子无论备孕与否都可以吃。我们如获至宝,一个女生还将这饮食单分享给了自家亲戚,‘说是‘好东西要大家分享’哈哈哈哈”,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受访学生不由自主地笑出了声。“而且,左老师的每节课都有笑声哦!”旁边的学生补充说。
我们对这授课模式感到好奇,采访左老师时了解到,她最初从教的目标就是“每节课至少让学生笑一次”。例如,在讲到吃偏碱性、偏酸性的食物时,左老师还引出了“寒门出秀才、富家出小姐”的笑点,让学生会心一笑。
有笑声的课堂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从教几年后,随着不断反思,她对良好课堂的看法发生了变化。她认为,只有笑声的课堂是不够深入的,更重要的是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她会针对授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将易被学生忽略的生活现象搬上课堂,希望学生在听后可以产生思考,达到悟的境界。
郭绒分享了她学完这门课的感受——“这门课程引发了我很多的思考,我更加强烈地意识到,‘优生优育’不只是口号。我们需要做足准备去呵护与关爱生命,无论是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而这种准备从怀孕那一刻,甚至是更早的时候就开始了。”
幼儿园=“大观园”?原来课还可以这么上
“让我印象深刻的一门课程,是左老师的‘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她用《红楼梦》里大观园那套治理方法来解读幼儿园的管理,让我深受启发。”这是学生郭绒对这门课程的评价。
左老师从学生熟悉的大观园去解读幼儿园管理,让学生有联想、有共鸣。这一课程设计,来源于她心目中良好课堂的标准——与生活有联系且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郭绒告诉我们一个例子——“讲到幼儿园管理这一章时,左老师先让大家观看王熙凤执掌大观园的片段,提醒我们重点观察如何进行人员分工、规则制定,随后针对这些内容进行讨论,考虑如何将这种管理方式应用在幼儿园管理中。”
这样的课堂不仅有趣,还让学生学会了发现和思考。顾冉莹说:“在这堂课之前,我完全没有想到幼儿园可以跟大观园联系起来。老师提供的这个视角,让我们看到了更广阔的空间,启发我们不断去观察生活、反思教育。”
与“幼儿园组织与管理”这门课程类似,“班级管理”也是基于学生的现实需要而开设的。
几年前,学前教育学系的本科生要上“幼儿园管理”这门课,课程内容理论性强,且是从幼儿园园长的视角看待幼儿园管理,这与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从事一线幼儿园教师的实际需求不匹配。左老师发现同学们对授课内容不感兴趣,几乎与老师没有交流,便向系里提议将这门课程变为与学生相关的“班级管理”。获批后,她便着手准备,但市面上没有合适的教材,她便找园长了解幼儿园教师情况,搜集相关材料,构成最初的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反馈不断完善。教学还采取了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尝试处理幼儿园中的真实难题,如小朋友挑食、想家哭泣等,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基础。
伯乐的因材施教
教育,是一段没有时空边界的旅程,它常常无分春秋冬夏,有时也会从课堂延伸到生活。
培养学生时,左老师会根据他们的不同需要,提供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平台,让他们获得更好的发展。对学生们来说,左老师是他们的伯乐。顾芮莹说:“今年10月份,老师让我接待一名以色列专家。那位专家研究幼儿学习动机,也是斯坦福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客座教授。她来参加会议跟进研究项目,老师交代了基本情况和注意事项后,正式交由我负责接待。一周后,我明显感到在人际沟通、事务安排、接待能力以及学术眼界等方面都有不少提高,非常感谢左妈妈提供的平台和资源。”
关于和外国学者的交流,学生邱晓红还讲了一个故事。“在一次和以色列教授进行集体研讨时,由于我英语基础较薄弱,讨论时发言少,老师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讨论结束后,她单独找我谈话,给了我很多安慰和鼓励,我也更坚定了要学好英语的决心。”
除了埋头学习外,左老师还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多去接触社会、体验生活。她认为,理想的学习状态,是向着美好生活不断前行,是将书本上的理论与社会中的实践结合起来。
她坦言,教师应该将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转变为激励他们不断进取的动力。做好学问之余,同学们要多去参加社会实践、开阔眼界,才有助于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承担自己的责任、实现父母亲人的期盼。
在社会实践方面,学生郭绒分享了她的经历——“我比较想去幼儿园进行实践调研,左老师知道我的想法后,帮忙联系上海市的幼儿园进行合作,为我提供了接触幼儿园小朋友、了解幼儿园管理的机会,丰富了我的实践经历,为将来找工作提供了帮助。”
关于课余生活,欧阳颖诗兴奋地说:“有时候,左妈妈会给我们一些音乐会、合唱团或者艺术展的门票,我们很喜欢,她也很欣慰。她希望我们可以从生活中学到书本上得不到的知识,用来陶冶我们的性情、提高我们的修养。
低调而从容
回想起刚进师门时,学生顾芮莹告诉我们:“左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是单独找我们谈话,叮嘱我们在道德修养上要遵守的原则——要‘让’而不是‘抢’。”针对开学第一课,学生邱晓虹补充说:“左妈妈要求我们,在和自己的同学、室友相处的过程中不能起冲突,如果有冲突我们要谦让。首先是做人,然后才是做学问。”
除了第一次会面,左志宏老师平日里也会教学生做人的道理。“‘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这几个字是左妈妈对我们的期待,在她的教导下,我们基本能对名利淡然处之,转而享受拼搏努力的过程。”欧阳颖诗如是说。
谈到左老师为人处世的风格,郭绒提及这样一个故事:“我们曾经和老师一起撰写课题申请书,为了更好地完成申报书,左妈妈甚至跟我们一起工作到晚上三四点钟。左老师严谨治学的态度、对课题书反复修改的执着深深打动了我们。尽管最终的结果未能如愿,她也依旧淡然从容。老师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会朝着这个方向继续努力。”
“我们都爱左老师!”
左老师的学生们有一个微信群,群名叫“我们都爱左老师”。这个有趣的微信名,让我们忍不住想去探究它背后的故事。
加入师门不久的欧阳颖诗说:“我们才研一,虽然跟大家还不是很熟,但老师对我们两位新生真的很关心。开学初就组织了师门的迎新活动,她还把以前毕业的师姐都叫过来一起吃饭,师姐们还热情地给我们准备了礼物,让我感受到了师门浓浓的爱,感受到师姐们对左老师的爱。”
老师的一些细微举动也让他们感动,同是研一的邱晓虹告诉我们:“左妈妈将我们看作她的孩子,常常会在细节上照顾我们。有次我值班碰到左老师,老师把时间错看成十二点多,还打趣着提醒值班老师让我们去吃饭,现在想来非常暖心”。大师姐郭绒分享了一个故事:“老师对细节很敏锐。有一次,老师发现我穿得比较单薄,提醒我多穿点衣服注意保暖。我本以为她只是言语上的提醒罢了,没想到几天后左老师从家里给我带了一件羽绒服。而且她还时常会送一些我们需要的东西,我们真的非常感动!”
除了有温柔的一面,左老师也不乏严格的一面。“老师会对我们提出较高的要求,但都是出自善意和关怀。她会催促做事比较慢的同学,却不会批评他们。有一位师姐做事比较慢,左老师从没有嫌弃过,反而担心她毕业后的职业发展,提醒她进入单位后要注意工作效率。”顾芮莹笑着回忆说。
写给左妈妈的情书
“祝左妈妈越来越健康、越来越美丽!”
——郭绒
“能在华师大遇到左老师是我研究生阶段最幸运的事情,没有之一!”
——顾芮莹
“左妈妈,您如灯塔,指引着我们前行;您如阳光,滋润着我们成长;您如港湾,给我们家一般的依靠!”
——欧阳颖诗
“很感谢能遇见左老师,希望自己能不辜负老师的培养。”
——邱晓虹
左志宏老师的所思所行让我们想到了杜威“教育即生活”的理念。而在华东师大,像左老师这样怀有教育情怀,并将教育融进生活的老师还有很多。“求实创造,为人师表”,这八字校训之所以响亮,是因为华东师大的老师们在自己的教学科研领域里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带领着师大学子在学术的殿堂里驰骋,为华师大的和谐乐章谱写着动人的旋律。
撰稿:王珊
图片:左老师的学生们
责编:丁鹿新
指导:白雪源、唐婧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