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学工在线

我校岗拉梅朵藏文化社赴西藏日喀则支教

栏目:新闻动态发布时间:2018-07-20浏览次数:533

      从东海之滨的上海到雪域高原的日喀则,将近52个小时的火车行程,4500多公里距离,33名支教队员,两位带队老师,一路西行。7月11日,华东师范大学“岗拉梅朵”藏文化社支教队伍抵达西藏日喀则白朗县,两支支教小分队分别在白朗县巴扎乡中心小学和白朗县玛乡中心小学展开为期十天的暑期社会实践的支教活动。

  “岗拉梅朵”,在藏语中为雪莲花,绽放在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雪莲以坚韧之姿带给人们希望与爱。这是“岗拉梅朵”藏文化社赴西藏支教的第八年,自2011年起,从未缺席。

薪火相传,感受教育的魅力

  拉萨的小驿站里,支教小分队稍作休整,全培、次仁更才、多吉次仁以及旦增伦珠等校友,作为“岗拉梅朵”藏文化社和支教队的“前辈”为新一年从母校而来的支教队“接风”。虽然大家进行了简单交流,但看到母校的学弟学妹们,还是满心的欣喜,因为支教的接力棒一直在传递。

  2014届中文专业的全培在西藏大学工作,2016届生物专业的次仁更才在拉萨北京中学担任生物课教师,2015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多吉次仁在拉萨第二高级中学担任政治课教师,2011届数学专业的旦增伦珠在西藏阿里革吉县中学工作五年后转到拉萨阿里高级中学,已担任八年的数学课的教师。还有很多未到场的学长学姐,这些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的藏族学子们都在用自己的力量反哺西藏各地的大、中学校。

拉梅朵支教教学现场

  “对于未来要回到家乡工作,尤其是从事基础教育的你们来说,支教活动是了解西藏基础教育情况的好机会,在了解了西藏乡村的教育情况后,你们会更加坚定将来做一名教师,回到学校后更有针对性的学习一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学长们鼓励在座的队员们,“同行的非藏族的同学们,欢迎你们来西藏,加入支教队伍,希望你们多多沟通交流,用心去了解西藏,了解西藏基础教育情况,了解藏族同学的学习经历,你们在支教的过程中互相了解,成为好朋友。”

  全体队员抵达日喀则后,在日喀则江孜县江孜高级中学从教的两位学长——2014届历史专业旦增烈珠和2017届物理专业郑堆同样热情地接待了大家,带领大家实地考察他们生活工作的学校——一所普通的县级的高级中学。

  “工作以后,面临的最大困难极有可能是学生基础知识与自身教学技能的不适配,这过程在心理上会产生落差和失望,但这就是西藏普遍的教育现状,你们必须尽早做好各方面的准备。”郑堆在分享日喀则基础教育的现状、江孜高级中学的办学特点和走上教师岗位后的个人感悟时对队员们提出谆谆教诲。

  值得一提的是,在拉萨和江孜县接待的各位学长都是前几届支教队“元老”和队长。这些已成为西藏教育中坚力量的学长学姐们,他们从支教中获益,因而愿意用自己的亲身经验和体会去教会支教队员们如何更好地参与支教活动中,如何用心的感受教育的美妙。一届带一届,以老带新,薪火相传,这也是“岗拉梅朵”支教的魅力所在。

返土归乡,出去只为更好地回来

  在白朗县巴扎乡中心小学和玛乡中心小学,队员们分别吃住在学校六年级的教室里和学生活动室内,打着地铺,以小板凳为桌。尽管如此,对于同样在日喀则乡村长大的2017级生物系次仁卓拉来说,这样的条件已经比她念小学时好多了。如今的小学有了专职的汉语老师、英语老师,明亮的教室,多媒体的教学设备,有平整的操场,一日三餐可以在专门的食堂享受营养餐……

  在玛乡中心小学五年级“期末动员”主题班会上,次仁卓拉同五年级的同学们分享了她的学习生活和人生经历,希望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毕竟竞争激烈,他们中能考上内地西藏班可能就一两位,我不想一味激励他们要冲内地西藏班,我想告诉他们只要努力,哪怕在西藏也有机会考到内地的大学,西藏的基础教育正在越来越好。”与大部分藏族队员在内地西藏班的求学经历不同,次仁卓拉大学以前的学业都是在西藏完成,小学初中在日喀则,高中在拉萨。

拉梅朵支教团队在巴扎乡中心小学

拉梅朵支教团队在玛乡中心小学

  班会课快结束的时候,次仁卓拉教孩子们唱了一首歌:“天上架起彩虹,那是一座金桥呀,我要走出大山,去看外面的世界呀……”,“我当时报考上海的华东师范大学,就是想做一名教师,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我看到小孩子们唱这首歌时眼神中流露出的光,我相信他们能走出大山,去看外面广阔的世界。”课后,同学们反复哼唱这首歌,让次仁卓拉更加坚定要成为一名教师,让第一次走上讲台的她对未来的教师生涯充满期待。

  在巴扎乡中心小学四年级“外面的世界”主题班会上,2016级教育康复学专业的次仁普迟作为他们的临时班主任,也给同学们上了生动的一课。这儿的孩子都没有离开过西藏,最远不过是到过拉萨。初中在济南,高中在河南,大学在上海就读的次仁普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外面绚丽多姿的世界,鼓励他们勇敢追梦。次仁吉巴在自己梦想纸条中写道:“我要向次仁普迟老师一样,考上华东师范大学,以后做一名保家卫国的军人。”小小的世界,大大的梦想,次仁普迟读着学生们稚嫩的文字感慨万千。

  “前几天,他们班有个小女孩脸被割伤,在清洗伤口的过程中没有流一滴眼泪,我就知道他们比我想象得更坚强,更有生命力。”担任短短几天的临时班主任,困难也有,感动也有,更重要的是次仁普迟看到了西藏教育与内地教育的差别和差距,“我的专业决定我未来面对的学生将更为复杂,或有言语和听力缺陷,或有情绪行为障碍,来到支教的小学,我明白了西藏需要我这样的专业,我肯定会回来。”

  在大学校园里的2016级普卓玛说话小声、会害羞,可是站在一年级班级的讲台上,她自信且坚定。不仅课堂上自然大方,在生活中对学生也体贴入微,一年级的孩子太小,在宿舍的床上拉了臭臭,裤子上也脏了,她一点也不嫌弃,帮孩子收拾干净。“到了这里好像开始懂得了教师的职责与使命,尽管学生有很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我们的责任是能够真真切切地帮助他们。”她说。

  正是每一位队员在传承志愿服务精神以及服务西藏教育方面所做的努力,才让支教活动真正打动人心。白朗县巴扎乡中心小学的次顿校长至今还记得2016年“岗拉梅朵”来校支教的情景,对于华东师大“岗拉梅朵”藏文化社和两次前来支教的不同的队员们均称赞不已。

精益求精,不止于讲台功夫

  给藏区的孩子“上好一堂班会课、讲好一部电影、办好一台晚会、举行一场知识竞赛”,除了讲台前,考验每位支教同学教学能力外,这背后的付出也超乎所想。有温度的教育和有力度的公益来自于活动每一环节的细致入微。队长格桑扎西,在三、四个月前就开始进行筹划和准备。其中历时两个月,面向全校,经过简历筛选、一面、二面,才组建出这支由33位不同专业不同民族的支教队伍。支教中的每一堂课、每一场活动都打磨了将近一个月,只为呈现最好的效果。

  在学生工作部、团委、资助中心慈善爱心屋指导和帮助下, “岗拉梅朵”社团在校园里筹划义卖募捐活动。支教队在校园里义卖募捐得到校领导、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和大力支持,募集资金购买两所学校捐赠了文具礼包、书包、篮球足球等运动器材、水壶、凉鞋、衣物和生活用品,募集到资金设立奖学金,奖励两所小学的优秀小学生们。支教队设立会计、出纳,以及财务监督人员,制定支教募集资金的使用和物资分配等议事制度,保证每一元的资金使用和物资分配都是民主决策和在公开接受监督情况下进行。

主题班会现场

  今年校学生工作部副部长李彦垒老师首次入藏,顶着高原反应的强烈不适,坚持带领支教队员考察并感受西藏基础教育。随队指导老师江铁锋与藏族同学们感情深厚,已是第八年入藏。虽然支教队员们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江老师的指导一年接一年,每年克服高原反应,与支教队员都在支教的小学里同吃同住。

  每晚结束当天支教任务后,两小分队队长格桑扎西和日措吉会组织队员,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例会,总结当天的支教工作,分享当天的支教感受,对第二天的支教任务进行梳理,带领大家书写支教日志。对于这些未来教师而言,支教不仅是教学技能的练习、教学经验的丰富,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教师职业的神圣与魅力、责任与使命。

传递声音,感受真实的西藏

   从2011年到2018年,八年时光,支教队经历了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支教地点从拉萨贡嘎县岗堆镇、山南地区多个县乡,随着2014年拉日铁路的通车,深入西藏日喀则江孜县、白朗县的多个乡等偏远地区。

  八年时光,支教队不仅带去了内地先进的教育理念,利用学校这一文化高地,用歌舞活动辐射周边居民,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还将西藏教育最真实的声音带回内地,对于藏族师范生的培养和各种援藏计划的实施意义重大。

  八年时光,支教队伍也愈加壮大,从第一年队伍中仅有一名汉族同学到支教队伍中除藏族以外累计有近四十位来自不同民族的同学赴藏支教。耳闻不如眼见,真实感受西藏才最有力量。

社会实践团队参观江孜抗英纪念馆

社会实践团队考察江孜高级中学

  八年来时光,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支教的队员们真切感受到西藏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感受到西藏“科学发展、和谐稳定、民生改善、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生态良好、党建加强、边疆巩固的新局面”,感受到西藏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的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改善,群众教育获得感明显增强。

  “我一直生活在北京、上海,也深知自己享受着地域和家庭带来的优势,因此想来祖国最西部的西藏看看,这也是真实中国的一部分,”2016级日语系金照清讲述自己报名参加支教的原因,“来了之后,西藏比我想象中的更现代化一些,尤其是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藏族孩子们的学习非常刻苦努力,但是仔细的观察和感受,你会发现,学生被局限在老师和课堂的框架下,课本外知识的攫取与我生活的城市的学生们相差太大了。这也反应出西藏基础教育的薄弱和内地的差距。”

  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历史,了解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支教不仅给了非藏族的同学了解西藏的窗口,对于藏族的同学而言也是深刻认识家乡的好机会。当支教队伍来到“英雄城”江孜时,参观了江孜抗英纪念馆。“我家在山南,对于江孜军民抗击外国侵略知道不多。” 2017级化学专业的扎西旺姆说,“看过反映这段历史的电影《红河谷》,影视毕竟进行了艺术上的改编,不能切身体会。直到今天参观纪念馆,亲眼看到了当时的照片、实物、文件以及场景还原,这对  一百多年前我们藏族同胞江孜军民抵御外敌的艰难与坚毅一下子感同身受。”藏族人民保家卫国的决心与勇气,赋予当今的我们坚决维护西藏和平发展的责任和使命。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尤其是藏族大学生,不仅是未来西藏的建设者,更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践行者。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前行。

  按期结束支教,返回的车上,藏歌《岗拉梅朵》如约唱响:岗拉梅朵/纯洁无暇高高地盛开在雪山上/你是那样的圣洁/阳光雪水的滋润/历经风雨带给高原永远平安吉祥……

  八年,岗拉梅朵在路上;八年,岗拉梅朵正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