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学工在线

我的师大故事 I 郭潇:回忆与铭记

栏目:校园图景发布时间:2017-07-21浏览次数:328



    郭潇,哲学系2017届毕业生,免试推研至清华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曾获华东师范大学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能达奖学金、哲学系冯契智慧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等,第21期二十一世纪人才学院优秀学员。  

    

    临近毕业,有两个词一直萦绕心头:回忆与铭记前者负责过去,后者指引未来。而站在毕业这个当口的我们,仿佛不是这两个动词的施动者,记忆更像是自行涌来,主体淹没于其中。或许,我自己拈出的这两个词还能够从古代经典中找到较为合适的对应,这就是“温故而知新”,重温那些情动的瞬间,铭记从中攫取的新味。恰巧,这句话的后半句也十分应景。

“故”之可“温”者有三,故人,故事,故地。

  

    

    我曾在参与师大口述史采访时幸会了几位老前辈,在他们身上可以找到一些师大人特殊的印记。一位是张天飞老师,他是师大哲学系首任系主任,访谈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张老师对我们校训的解读。他认为科学可以谈发现,技术可以讲创新,但只有文化需要说创造。华东师大希冀为人类文化添砖加瓦,是为“求实创造”。这份崇高的理想值得我铭记。另一位是郑文樾老师,她是我接触到的第一个访谈对象,一个七月闷热的午后,我们扛着设备到老人家中,楼梯爬到一半,郑老师的爱人,也是年轻时的同事朱逸森老师就拿着扇子出来迎接我们,家里早早打开了空调,泡好茶水,朱老师拿着扇子不住地对着我们扇,自己倒是流了一头汗。这份谦逊与朴实同样值得我铭记。怀揣理想,并且踏实的生活,这是当我回忆这些片段时最真切的感受。  

    

    不久以前,扬之水的毕业大戏结束了,我完成了在校期间也或许是人生中最后一场话剧演出,演后谈的环节,导演和社长精心准备了一个给剧社毕业生的短片,名为短片,实际就是我们各种黑历史的集合。然而当时坐在台上的我们,看着视频里惨不忍睹的自己,本来困扰多年的尴尬症竟然都治愈了,留下的只有笑声和泪水。大学四年,每个人都有所谓的黑历史,而它们分别记录着一个个与自己血肉相连的故事,这些故事连缀起来,才支撑起今天坐在这里的我们。  

 

   

    在华东师大的四年,旧貌换新颜的事时有发生。但对于即将毕业的我们,始终忘不了的大概还是河东三楼的老李汤锅,河西对面的牛奶棚和文笔轩,一踢球就满鞋是砂的西操,以及神秘的大活A113。我们迎接新事物的登场,也怀念旧事物的落幕。让我们铭记那些值得铭记的,在未来的道路上,带着师大的印痕继续追逐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