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学工在线

越过山和大海|潘多敏:西行抗灾,邂逅一生所爱

栏目:校园图景发布时间:2017-07-19浏览次数:228


    潘多敏,华东师大对外汉语学院06届本科生,一个有理想,有行动力的狮子座男生。爱公益,爱阅读,爱探索,爱徒步。毕业后曾就职于上海某国际学校。20086月,他赴汶川参与震后救援。自此,一路西行,为梦想,也为爱,来了便不再离开。

     

      故事要从九年前的5·12说起。那时,潘多敏还在上海浦东的一所国际学校的教室里教孩子们学中文,由于教室在一楼,实际上他并没感到那场震颤全国的大地震。后来,电视新闻里全都在播发紧急消息,他才第一次听说“汶川”这个名字,才知道它藏在遥远的四川。九年后,他已经不知经过汶川多少次了,因为它就在他所居住的成都的——西北边。

  

福建小伙的四川机缘


      潘多敏来自福建闽北的小县城,在上海求学七年,毕业后在上海寻得工作,最终落脚成都,这一切可以说是机缘,却并非“巧合”。大学四年,一切都是很平常的节奏。2002级对外汉语系的本科同学来自全国各地,除了上海本地的生源外,四川便是“第二大帮”。还记得,当年他们一起在枣阳路的川菜馆吃“姐妹”,一起吃“牧羊人家”火锅,学会了如何调制四川火锅“蘸酱”,直到现在我还是用当年和川中同学学来的招数吃火锅。而现如今,他这个福建人,成为了“新成都人”。在大学时,潘多敏和十几位同学一起去了朱家角。那是他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旅行,“从此开了眼界,一双永不停息的脚开始以上海为中心逐步丈量祖国大地”。在学生时代的节假日里,他总是想出去旅游,所以就利用课余时间挣钱,四川也便成为当时的旅行目的地。但由于路途遥远,需要攒够路费才能动身蜀地。大三暑假,他有幸去浦东的一所国际学校实习,后来顺理成章地留下,成为了一名中文老师。做老师后,他爱上了穷游、户外徒步。三年来,爬过了三山五岳,既增长了见识,又锻炼了身体。


决定去灾区:“一瞬间的事情”


       潘多敏说,他仍记得,做决定去地震灾区支教是“一瞬间的事情”。他给办公室主任打报告,主任很支持。他也给父亲打了个电话,他和母亲虽然都非常担心,却也并没有阻止儿子做出的决定。当年,他和同仁的职责是带领灾区的小朋友平安顺利度过暑假。因为很多学校已不具备上课条件,索性就提早放暑假,而由于大人们需要抗震救灾或者自救,灾区孩子就需要人照顾。他的服务点在四川省彭州市白鹿镇塘坝子村第五组(听这个名字就知道比较偏远),那时四川省共青团省委组织的服务点之一。离它较近的重灾区是银厂沟、小鱼洞和通济镇。



    “我是摇摇晃晃地坐了几十个小时的火车才到了成都北站,也压根就没正眼看过成都几分钟,当地的军用吉普就接上直奔服务点,”潘多敏回忆道,“山路十八弯,几个小时后才到塘坝子村。地震已经过去月余,沿路虽然没有电视曾播出的最初那些悲惨镜头,但还是满目疮痍,令人唏嘘。”

白鹿镇的“混龄班”教师

 

  彭州一带正好是他的故乡福建对口支援的地区,潘多敏见到不少家乡的印迹,碰到一些老乡,心里很是高兴。一路上也碰到不少人民子弟兵,都是和我年纪相仿的年轻人,大家都点头互相致意。 

他所在的塘坝子村有十个组,靠近什邡,分布在龙门山。由于白鹿镇中心小学(地震中最“牛”的不倒小学)无法继续上课,当地政府在五组的一个溶洞景区边上租了个农家乐,在大棚里临时组了个学校,为四邻八方的村民孩子上课。“黑板是废墟里找的,粉笔是和孩子们一起捡的,教学用品很多是几波志愿者陆续带来的,活动需要自己设计,材料要自己准备。”他说。

    他的大部分时间住在农家乐的一间房里,因为靠近溶洞,气候潮湿,被子几乎都是潮湿的。每天的伙食是麻婆豆腐、蕨菜或者各种土豆菜,所幸老板儿子学过厨艺,土豆变着戏法烹饪(但最后还是吃吐了,这可能是现在为什么他不怎么喜欢吃土豆的原因吧。)当时地震已过去月余,但余震仍频繁。由于他住在山边,经常能听到山里开火车的“轰隆隆”声音,随后大地才开始震颤。“最初若是睡觉时遇到地震,我会抓起枕边的手机就往外跑,慢慢习惯了就不跑了,翻个身就继续睡。后来我外出穷游时,再也不住青年旅社了,因为很多青年旅社是木地板,人来人往地都在震颤,和余震太像了……”  

    由于这个教学点有上海来的老师,又教英文,所以学生越来越多,好几十大小不一的孩子组成了“混龄班”,最远的学生每天要步行两三个小时才能来。平时下午三点,潘多敏就安排放学了;遇到天气不好时,两点就让孩子赶回家,怕路上遇到意外,有时候他还陪孩子们回家,一路上也受到各位家长尊重。“山里各个角落在孩子眼里都是乐园,他们总是和乐观地带我和其他同事到处走,钻没有开发过的野溶洞。”

    “我的四川话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学习的”,他说,当时有个小胖墩叫做雷云,很多话很搞笑,志愿是当一名解放军救死扶伤,“我给小朋友取了英文名叫Thundercloud,我教他英文,他教我四川话,叮叮猫、扯把子、雄起就是那个时候学会的。”后来,雷云很长时间没有来了,他的爷爷在重建房屋中因为余震导致围墙垮塌被压,最后瘫痪在家。“最后见到雷云的时候,他变成异常的沉默不语,我非常难过,却无能为力。”  

    也正是在那几个月里的支教见闻,身体力行,潘多敏对地震等自然灾害、灾后救援与建设有了新的认识,加之原来户外徒步旅行的底子,他成了一名“业余的”地震救援者。若干年后,在芦山地震救援里又派上了用场,第二天即到达地震核心区展开救援,这是后话。

  

“五舍论坛”的“兔子”

  

  潘多敏的汶川地震支教随灾区学校的重新开学而结束,他收拾行李去了成都——那座看似熟悉实则陌生的城市。当时,他在师大的学生论坛“五舍论坛”留言,即有一位美丽的姑娘愿意请他吃火锅款待他,她即是潘多敏现在的夫人——“兔子”。姑娘是华师大2000级学前教育系学生,毕业后就在成都做幼儿教师,直到现在。她一直都有一颗豪爽的侠义心肠,也曾在灾区救死扶伤。本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心,我们愉快地吃了一次火锅,“我在四川的第一次火锅,但火锅并没有把我们双方互相收买”。他说,“我们并不是一见钟情。那顿火锅后,我便收拾着行李一个人游览甘青川滇藏”。那也是一场不同寻常的旅行,各种惊险:迷路、垂死、被骗、被盗,最后落魄返回成都,又是这位姑娘招待了他。再之后,潘多敏返回了上海原学校继续工作,她依旧在成都教书。他们最终会在一起,还是拜那个论坛所赐,因为他们总习惯性地在论坛里“灌水”。有一次,有人发帖说“本人上海男,无房无车父母健谁来嫁我”,兔子在此贴24楼回了一句:“本人无车有房有贷在成都谁来娶我?”潘多敏开玩笑地回了一句:“等着我,我来娶你”。却收到了兔子的回复:“你敢来成都我就嫁你。”潘多敏回了一句:“你等我”。

  

“爱在华师大”的另一诠释

    

    后来,潘多敏真的去了成都,后来,兔子就真的嫁给了他。他说,“我和兔子其实是真正意义上的网恋+异地+姐弟,Nothing is impossible在我们家里是一个完美的注脚。”

    如今,他们的女儿已经2岁多了,他们也怀念着远在上海的母校。今年暑假,潘多敏和兔子打算带女儿来爸爸妈妈一起读书过的华东师大看一圈——“要是没有这片美丽的校园,我们的故事可能没有今天这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