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回归二十周年之际,教育部举办了“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我的内地求学故事”的主题征文活动。我校共有三位同学参与征文,其中,任希晶同学获得了三等奖。本期就让我们走进这三位同学的师大故事。
是良师、是益友、是家人
与很多从香港来内地求学的学生一样,来自设计学院的任希晶同学初来华东师大就感受到了浓郁的学术氛围,很担心会跟不上同学们。你追我赶的学习模式几乎贯穿了她三年的研究生生活,老师、同学对于她来说是良师益友,也是家人。在这里,她得到了师长们的谆谆教导,感受到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风范;在这里,她结交了并肩前行的朋友,大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在这里,她实习锻炼,感受这座城市的脉动。三年的时光虽然短暂,但有爱的师大人让这里成为了她的第二故乡!
读研期间,任希晶还加入了设计学院研究生会,并担任副主席,组织策划了一系列学生活动,在学生工作中既加深了对学校的了解,也锻炼了自身能力。在她看来,华东师大给予每一位学子足够大的舞台,助力每位学生的发展,梦想在此起航!
新技能 get
来自传播学院的黄绮琳每个学期总有难忘的课程,带着期待去听课,比如传院的吴畅畅老师,社发的李希希老师的课程。杜志华老师的影视摄影课尤其令她印象深刻。刚修读这门课时,她和小组同学几乎是零基础,色调严重出现偏差,镜头抖动,剧情无趣,对于制片手足无措。杜老师总是亲切教授,给予很多鼓励,使她摆脱了不安情绪,爱上了琢磨,逐渐掌握了一项项新技能。在最后一次大作业中,她和组员拍摄一部悬疑爱情片,从剧情、演员到幕后全部由小组成员协作完成。为了达到最佳效果,他们在深夜拍寂寂的楼道,在拂晓拍初醒的城市,最终交出了令自己满意的作品。那段披星戴月的时光,回想起来无限温暖。黄绮琳说,她会一直怀念那些享受夜晚、燃烧青春、反思生活的日子。对她而言,或许这是大学里最富色彩的“取经之路”了。
刚来上海的时候,新认识的同学都会问她这样一个问题:“你为什么选择到内地念大学?”以前她总会客套地回答“出来走走嘛,香港太小了。”经过了两年的学习和生活,现在再有人问她这个问题,她便会有一堆的心里话要跟大家分享:“内地的大学教育真的很不错,在这里我能收获更多与同龄人奋斗的目标和努力,同学们的优秀让我意识自己的不足,老师们的博学让我意识到学无止境。在这里,我开拓了眼界,放慢了脚步去感受生活。”
在师大的交换生
吴欣霖是2017年春季从香港教育大学来华东师大的交换生。她对师大的第一印象就是校园的美丽。与香港的“寸金尺土”不同,宽敞的教室、美丽的樱桃河、通往图书馆的一条种满樱花树的路……这些都让她流连忘返。
正式进入学习生活后,吴欣霖发现,与香港的小班教学不同,这里的课程大部分是通过大班的方式完成的。尽管老师可能未必能照顾到每一位同学,但有趣的是,这里的课堂非常强调团队协作,同学们会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分组,在探究合作中共同完成课程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会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问题,碰撞出各式各样的思维火花,头脑风暴连接了课堂内外,也连接起浓浓的师生情谊。在她看来,这样的课堂充满魅力,她热爱这里的课堂!
短短五个月的交换生生活,让吴欣霖受益匪浅。“无论是感受香港与内地不同的生活方式,还是感叹文化的多元性,都将对我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样的交流拓展我的视野,让我更坚定要把在这里学到的东西带回香港,让香港的年轻人了解上海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内地的教育是怎样的。更开心的是,我在这里真正收获了很多弥足珍贵的友谊,是值得用一生去珍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