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2016年度上海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月总结会暨第十三届上海高校辅导员论坛召开,隆重表彰了第十三届上海高校辅导员论坛征文、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的获奖者,我校成绩瞩目。
第十三届上海高校辅导员论坛征文中,我校黄燕《95后大学生网络精神文化生活的群体特质与引导策略》、沈晔《高校辅导员阶段性发展特点及支持策略研究》、张睿《高校辅导员身份认同的结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以上海市为例》等3项成果获得一等奖;赵彬《大学生榜样精神的传播机制与育人效应》获得二等奖;王子蕲《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流思想舆论引导》、崔海英《大学生与辅导员网络话语热词的应用透析》、叶林娟《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路径探析》等3项成果获得三等奖。会上,沈晔就高校辅导员阶段性发展特点及支持策略的主题作了交流发言。
在本届辅导员队伍建设月中,我校俞虹获得“2016上海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称号;陶婧、俞虹获得2016年上海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一等奖;我校辅导员代表队获得上海市辅导员团队拓展三等奖、最佳团队奖。这既是辅导员队伍建设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我校积极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把握规律性,以理论创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的实践检验。
第十三届上海高校辅导员论坛优秀征文颁奖
我校获奖辅导员代表合影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如何把握规律性,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使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接地气”、“有底气”、“强生气”,是每一位学生辅导员思考的原点。近年来,我校进行了积极探索。
研究学生成长规律,使思想政治教育“接地气”
从根本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个不断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过程。学生在思考什么?学生的困难、困惑有哪些?我们如何回应、解决学生的困惑?
围绕这一问题,辅导员团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赵彬论文《大学生榜样精神的传播机制与育人效应》源于与学生的一次微信互动。“老师,别人总说95后的我们独立、自我、标新立异,可我们也需要正能量、需要榜样支撑我们的信仰。”学生的心声不仅引起了赵彬的思考,而且指引了她的研究方向。在对650份问卷抽样分析后,她惊喜地发现,大学生不仅愿意树立榜样,而且自觉将人品、贡献、关键时刻表现、性格等作为选择榜样的重要特质。她深情地写道,“无论是舍己救人见义勇为、还是钻研学术勇于创新,无论是优秀志愿者、优秀支教生、还是课外科技作品获奖者,虽然大学生榜样人物的先进事例不尽相同,但都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理想信念、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值得在大学校园中宣传和推广。”
崔海英论文《大学生与辅导员的网络话语热词应用透析》则是源于对学生网络话语的追踪——“学生在说什么?如何说?辅导员与学生的语言有共鸣点吗?”事实上,辅导员与学生常将“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请奔走相告”、“速度回复哦”等用于发布奖学金评选、选课、出国交流、求职实习招聘等与学生学业就业密切相关的通知时,或布置相关工作时,以表达事情的重要性,引起同学们注意并相互提醒;同时也用“国家考试替考入刑啊”,提醒同学们应遵守考场规则;等等。研究中,崔海英建议“辅导员要多多运用网络话语热词与大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不仅符合大学生们对‘微小叙事’的现实需要,也能够丰满和充实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内涵与意义,有助于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真意义,促成大学生自教自律。”
通过不断的研究,辅导员更深刻地发现,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教育人一定要建立在对学生的思想特点与行为规律准确把握的前提下,要真正立足于学生,聆听学生的心声,使每一次谈心谈话、每一个主题班会、每一次团日活动都转化为有效、有益的交流与成长。
研究教书育人规律,使教育引导“有底气”
黄燕论文《95后大学生网络精神文化生活的群体特质与引导策略》正是基于实际工作中的难题——如何满足95后大学生群体的网络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研究发现,在网络虚拟空间,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存在许多不同于现实空间的道德和心理问题,比如虚拟身份或组织、网络伦理规范、网络责任问题等,给大学生带来了一定困扰和困惑。因此,高校要与家庭、社会形成育人合力,携手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共同参与网络空间治理,使网络成为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的清朗空间。
叶林娟论文《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路径探析》则分析了大学生在享受网络中各种免费福利诱惑的同时,因信息安全意识薄弱、个人隐私信息保护不够、联网行为习惯不良等带来的困扰。如不经常更换登录密码、不安全网上支付行为(80%),在使用QQ、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时在朋友圈晒含个人隐私的信息(46.81%),甚至发送含个人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等关键性的信息(9.40%),并鼓励建设性的信息安全行为,提倡大学生做文明、自律的“数字公民”。
以问题为导向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所必备的研究方法。用心挖掘、提炼和萃取学生“成长的烦恼”,在学生中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育润学生心灵,为学生成长导航。
研究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使师生成长共同体“强生气”
辅导员队伍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承担着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学生的成长与辅导员的成长是一体两面、并行而进的,是一个成长共同体。要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不仅要心无旁骛、全神贯注、专心致志,更要把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规律,使师生成长共同体有生气、有活力。
沈晔论文《高校辅导员阶段性发展特点及支持策略研究》,归纳了辅导员入职适应期、成长收获期、职业倦怠期、稳定发展期、转型变化期等五个阶段的特点,并从社会、学校、辅导员三个层面提出针对性发展支持策略,包含分层分类职业教育、个性化发展支持、心理支持体系、考核-培养机制、团队建设、锻炼平台建设、荣誉制度、岗位流动机制等,为如何保证辅导员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提出方案。张睿论文《高校辅导员身份认同的结构及影响因素——基于上海市14所高校的实证研究》分析了拥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的辅导员对自身身份的认同现状、影响因素以及提升身份认同的途径,通过构建辅导员职业晋升平台,构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考核体系,解决辅导员身份困惑,提升辅导员身份认同。
自觉地关注问题、回应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重要前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自觉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导向,深入调查研究,加强理性思考,把握时代发展脉搏,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以理论创新增强育人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