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华东师范大学全校师生“停课”一天,共迎首个校园主题日,这种历时一整天、“全校总动员”的活动形式在全国高校中也是首创。据了解,本次活动聚焦电脑智能和人脑智能高度融合的“奇点时代”,多名校内外青年学者和“创客”代表,通过TED演讲的形式展开讨论,激发跨学科式的思维碰撞。
未来,人类会不会失业?
华东师大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副院长蒲戈光教授引领在场师生把目光投向了计算机研究的前沿探索——“认知计算革命”。他提到,自人类诞生至今,经历了认知、农业、科学、智能四场革命。我们目前所处的“智能革命时代”,是一种社会进步的体现,但对人类来说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人工智能发展迅猛的当下,AlphaGo、“机器人作曲高手”、全息投影交互技术等强势进入人类的生活日常——我们必须意识到,机器能做的事,超乎想象。在蒲戈光看来,目前的很多职业,甚至在外界看起来较为“光鲜”的职业,在不久的将来很有可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如律师、翻译、程序员、记者、银行交易员等。“旧行业的消亡、新行业的涌现,绝对是可以预见的未来。”
▲蒲戈光
但是不是意味着,人类就没有希望了?也不尽然。蒲戈光提到,认知是一个自动化的感知、学习、思考与决策的系统,人脑认知较计算机认知而言,有两个优势——情感和学习。蒲戈光相信,“人类意识只有在有机体中产生”,而诸如想象力、创造力等与情感认知有关的能力,人类大大优于机器。而且,尽管机器也有学习能力,但和人类的学习能力相比,则相对机械、简单。所以,基于这些优势,未来很多人可以从事设计、人文、美学、学术、信息等工作。而且,在人类的智慧研究下,“反智能技术”将会出现一个新的增长。
人类需要有知识迁移的能力
▲张逸中
近年来,在全世界兴起的教育新理念“STEM”已经“火“到了中国,那么你听过“STEAM”吗?据华东师大计算机理论研究所青年教师张逸中介绍,“STEAM”的各个字母分别对应科学、技术、工程、人文、数学五门学科,但这个词的涵义并非上述学科的简单组合,而应作为一个整体理解。
张逸中列出了一组数据——华东师大2016届毕业生共有6972人,他们来自79个专业、209个硕士点、144个博士点,但很多人大概有一个共同的困惑:我们所学的专业和知识到底有什么用?何时才能有用?思考过后,很多人大概又会意识到,我们学的知识似乎和真实世界的关联很小,甚至有些割裂。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在学习时就习惯于割裂地看待各门学科,从而“缺乏运用、转化、迁移知识的能力”。
上海高中生姚悦完成课题《用光色叠加实现对称三进制运算的新光学计算方法》、另一名高中生陈嘉延自行设计“可以进行停车位搜索及车辆引导的四旋翼无人机”……这些年轻“创客”的成功并非因为知识和背景的强大,而是因为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张逸中强调,“STEAM”教育的重点,不是要鼓励人们获取尽可能多的学科知识,而是要“掌握各类学科素养,并内化为自身的创新能力”。面对强大的人工智能和未知的未来世界,人们有所恐惧是正常的,为了避免淘汰,我们必须掌握运用、转化、迁移知识的能力,明确自己的价值,这才是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
人类要始终活得像“人”
根据不少学者的观点,过去七万年被称为“人类纪”,目前,技术革新正迫使人类逐渐进入一个全新的“后人类纪”。届时,我们的共同生活会如何?
华东师大政治学系、上海纽约大学双聘教授吴冠军提到,在古希腊语中,“生命”一词对应的两个涵义分别是“自然生命”和“生活在共同体中的能力(政治生命)”。这正契合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人是政治的动物。”所以,最原初的政治问题就是探讨如何使一群人生活在一起。那么,人比起动物而言,真的有更多“政治智慧”吗?吴冠军表示,根据英国哲学家伯林的“价值多元主义”,价值不合的人,没办法形成一个共同体。而在现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文明的冲突”也并不鲜见。“至今为止,我们是同一种‘人’,尚且有诸多不能共同生活的情况,如果以后我们变成了不同的‘人’呢?”吴冠军的担忧,在奇点时代极可能发生。
▲吴冠军
▲吴冠军
按照生物医学的发展速度,据说在2050年,人类的最高寿命可以延长到200岁,“长生不死”指日可待。但吴冠军认为,本来“王侯将相,终归尘土”,但“长生不死”带来一个“政治后果”——有能力享受技术“续命”的人和没有能力的人,“政治生命”和“自然生命”均不再平等,也就是成为了两种“人”。
除了关注“后人类纪”的政治,“后人类纪”的爱,也引起了吴冠军的思考。他提到,《人类简史》把人形容为“生化算法”的产物,其中最理性、最科学的人被称为“理性经纪人”。但在这套算法中,有一个“bug”(漏洞)就是“爱”,但正是爱使人类成为宇宙中独一无二的存在。“不论处于什么时代,人类要始终活得像个‘人’。” 吴冠军说,“是爱让我们活得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