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丽娃,品读师大——我校举行“阅读”校园主题活动日
4月13日,我校在丽娃河畔正式启动“文脉丽娃,品读师大”校园主题活动日,这是继“时代极客·师大创造”主题日之后的第二个覆盖全校所有学生的校园主题活动日。校领导童世骏、杨昌利、方平、戴立益出席开幕式。本次主题活动日以“阅读”为主题,旨在通过“主题论坛、专题演讲、城市互动、荐书与导读、专场活动”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为同学们精心设计一场关于“阅读”的庄重体验,使教育回归初心,回归本质,引领同学们走向雅致、走向智慧,让阅读成为大学生的生活方式。
华东师大校园主题活动日先后以“科创”和“阅读”为主题进行,是对习总书记提出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一种接地气的实践,体现了学校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彰显了学校对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高度重视。
阅读:传承师大文脉之“风”
华东师大向来有崇尚读书的优良传统和浓厚氛围,从大夏大学苦教、苦学、苦干的“三苦精神”以及“读书救国”的理念开始,师大人始终传承着源远流长的丽娃文脉。
校党委副书记方平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华东师大以“求实创造、为人师表”为校训,追求“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好读书、乐读书、读好书是每一位“师大人”的责任和使命。师大学子应当牢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人生信条,珍惜韶华、脚踏实地,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过程中历尽辛苦,最终得偿所愿、实现人生价值。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张汝伦作演讲
“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读经典?”在“大学人文教育与经典阅读”主题论坛中,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张汝伦诠释了古今中外对经典的定义,从认识世界、延续文明、自我完善等角度讲述了阅读经典的意义。张汝伦提出,读书在古人眼中,是一项自我完善的重要手段,体现在明理、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完善内心、提高素养等方面。而经典,意味着语言和心智的成熟,具有常读常新的特点。张汝伦引经据典地说明,经典就像泉眼,取之不尽,生生不息,鼓励大家阅读原著,让经典融入生命。
华东师大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哲学系教授杨国作演讲
华东师大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哲学系教授杨国荣认为,经典所包含的思想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知识,而是更多体现在智慧的凝聚。相对于“知识”的有界限性,“智慧”跨越界限,展现真实、本体、统一的世界。杨国荣以《理想国》和《论语》为例,说明经典具有世界意义。而要展现这种世界意义,需要读者具有开放的视野,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在信息化时代,杨国荣希望同学们通过读经典来增长智慧,文化“引进来”和“走出去”并进,促进不同文化相互解释、碰撞。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作演讲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结合自身经历漫谈读书、教书的趣事和感悟,为同学们描绘了经典所呈现的美好形态。他认为文学是文学家对生活的经验与情感,借助语言,封存在诗歌、小说中,等待读者去唤醒。文学是人性的审视和远视,能极大程度上缓解现实世界的纠葛与焦虑。通过阅读经典,我们得以探寻生命的动机,思索人是什么,人可能是什么,使我们更喜欢自己、悦纳自己。
华东师大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教授杨国强作演讲
华东师大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教授杨国强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谈了文化对做人、修身乃至社会秩序的重要意义。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出现很多一辈子读书而且影响力甚广的人?杨国强给出了三点原因:实现了文化统一;治理以文化为中心;文化与权力权威相结合。儒道经典传统强调有静气,有所不为比有所为更重要。杨国强认为,当今社会既要与时俱进,也要以不变应万变,培养自身定力,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保持自我,保持自主,发展人文教育。
华东师大图书馆馆长、中文系教授胡晓明作演讲
华东师大图书馆馆长、中文系教授胡晓明,邀请师生们重读中国书,勉励大家自觉建立文化自信,让华夏文明从花果飘零走向灵根自植。他向大家阐释,经典就是重要的书,常读常新。我们现在正处在伟大文明复兴的时代,因此读古代经典更具意义。中国的语言文字在使用领域、影响范围、产生时间上都不落任何语言之后。我们应以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重读经典,重读中国书。最后,馆长饶有兴致地吟唱了最近创作的诗歌《劝君》,激励同学们珍惜时光,积极进取。
“阅读”主题活动日是我校第二个覆盖全校所有学生的校园主题活动日
校内十家读书会获“华东师范大学精品读书会”
活动旨在引领同学们走向雅致、走向智慧,让阅读成为大学生的生活方式
演讲结束后,五位嘉宾还与同学们分享了读书路上的趣味故事,推荐了阅读书目。
散布在师大校园各个角落的读书会也承载着延续文脉的重要使命,成为老师与学生教学相长、学生之间以书会友的好去处。经过前期的申报评审,中国语言文学系《礼记》读书会、孟宪承书院质文读书会等十家读书会脱颖而出,在本次主题活动日荣膺“华东师范大学精品读书会”称号。
悦读:体悟读书之“雅”
在“聆听:师大人的阅读故事”专题演讲中,知名作家王晓玉,人气教授杜震宇、苟东锋,借阅达人周亦张等4位师大人分享了阅读故事,并朗读了他们视为珍宝的文学作品。
哲学系副教授苟东锋作演讲
华东师大哲学系副教授苟东锋指出,人无论颜值高低、金钱多寡,都应该有读书的习惯。中国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从积极的影响来说,喜欢读书的人就会有高雅的趣味与情操,会培养出一种不同于流俗的内在气质,从另一角度来说,金钱可以腐蚀人的人性,而书籍是最好的防腐剂。
对外汉语学院周亦张同学讲述阅读达人的炼成经历
本科期间在图书馆借书822本的华东师大对外汉语学院周亦张同学讲述了阅读达人的炼成经历,认为自己公共数据库的借阅记录是个人精神史很重要的一部分,所借阅的书目折射的就是自我的审美品位。周亦张说:“图书馆对我来说已经具有了一种形而上的象征意义,它是一个有如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的术语来说,就是一座小万神殿。当我呆在图书馆里的时候,我会产生一种宗教式的虔诚心理,因为觉得自己和众多思想家、文学家同在一个精神空间里,仿佛神就在自己身边。”
生命科学学院杜震宇作演讲
华东师大生命科学学院杜震宇教授分享了少年时代作为钢铁厂职工子弟的读书经历,充满了奇幻色彩,而博览群书的习惯也养成了他广博的学术兴趣和视野。他指出图书有两类,一类是帮助阅读者认知外部客观世界的,另一类是帮助读者认识自己,并且意识到人的尊严与自我价值的书,包括哲学、小说与历史等属于此类。作为一位理工科教师,杜震宇指出:“阅读是不分文理的,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本书,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首诗,只要我们是一个真实的人,我们是一个有尊严的人,读书也好思考也好,都是人这样一个物种的尊严。”
传播学院教授、知名作家王晓玉以“读书足以傅彩”对分享进行点评
华东师大传播学院教授、知名作家王晓玉以“读书足以傅彩”对前面三位师大人的分享进行了点评,追溯了华东师范大学作家群的兴起与校园阅读文化的密切关系,通过讲述知名校友作家戴厚英、王小鹰、赵丽宏等的人生故事来传达阅读、写作与人生成长之间的关联。最后王晓玉真切地期待年青一代的学生珍惜在校园期间的读书时光,尽量减少局限于自媒体的浅阅读,多接触纸质书进行深度阅读,接续上师大优良的阅读传统。
两场以“阅读:大学与城市的互动”为主题的分享会在校内外书店举行
两场以“阅读:大学与城市的互动”为主题的分享会在书香满溢的环球港西西弗书店、闵行校区涵芬楼阅读体验中心拉开了序幕。华东师大袁筱一、周勇、罗岗、文娟、唐小兵、蔡剑锋等学者与年轻的学子汇聚一堂,共同追忆似水年华书店缘,解读信息时代读书事,畅想大学城市文学梦。
分享会上,华东师大外语学院庄瑜老师还把上海高校周边实体书店呈现在一张手绘地图上,并列出数十本书店题材的图书,激发同学们对纸质阅读的兴趣回归。
乐读:结合经典与创新之“颂”
在本次主题活动日前,学校发布了华东师范大学学生阅读情况报告,来自2200多份样本的统计调查结果显示,师大学生非常享受阅读的乐趣。师大学生每天的阅读书籍平均时间为1.39个小时,其中博士生、硕士生高于本科生,本科生每天1.23小时,硕士生每天1.68小时,博士生每天2.32小时。通常一个学生一个月读2本书,其中博士生接近3本。
我校师生制作上海高校周边书店地图
本次主题活动日还推荐了《论语》、《老子》、《唐诗三百首》、《中国通史》等十本中华文化系列经典书目,全面涵盖了文史哲等各个领域,在鼓励在校学生阅读、重读最经典的著作。同时,还邀请了十位重量级专家在未来的一个月之内,以系列讲座的形式,为同学们解读这十本经典著作。华东师大此次推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荐读书目导读系列讲座,倡导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使学生在浸润式的教育环境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引导学生自觉树立与国家和时代的同频共振。
本次主题日还设有37场院系专场主题读书活动,在传承经典传统的同时,立足时代的特色,创新阅读形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各具特色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