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四月
花开四月,不负春光,人间最美的四月天正是读书的好时节。我校正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交流学习的朱奕霖同学,为我们带来了他在异乡求学的故事。
朱奕霖
华东师大2015级数学科学学院本科生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交流生
(2018年1月-2018年5月)
喜欢看侦探推理小说以及电影
热爱体育活动,如看NBA赛事、打网球等
选择远方,风雨兼程
谈到什么时候思考出国交流问题,朱奕霖同学是这样说的:从大二起,我开始萌生了出国留学的想法。我在和辅导员沟通交流时了解到,华东师大有“本科生出国出境交换项目”的官方网站(http://www.jiaoliu.ecnu.edu.cn/),相关信息都可以查询得到。所以,从大二开始,我一直定期浏览网站信息。我们院系、班级的微信群里,也会有老师经常发布这一系列消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朱奕霖同学提到,在长期浏览这些信息之后,自然而然就可以概括出所有需要做的提前准备和申请流程。关于申请前的准备,最重要的就是两个方面——语言成绩和在校GPA,不同的学校以及项目其要求是不一样的,需要提前在官网上查询。很多同学比较担心交换时会产生学费和生活费问题,毕竟在美国自费交流一学期的话需要10-15万人民币。幸运地是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CSC)为交流生以及留学生提供了资助,学生只需要付很少一部分就可以完成学业。一般来说,CSC资助的交换项目是需要GPA3.5以及托福95分(雅思7分),大家可以在官网中了解更多信息(http://www.csc.edu.cn/)。如果说是自费项目的话,要求不会有那么高,一般GPA3.0,语言成绩也不一定会提要求。
总的说来,华东师大与海外高校的交流越来越频繁,特别是赴名校交流学习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因此,如果有求学交流的打算,那么我们需要至少提前一个学期准备语言考试,保持较高水平的英语能力。并且,我们千万不要轻视任何一门课程,将GPA努力提高。这样的话,在机会蜂拥而至的时候,可以轻易抓住它。
Study hard & Play hard
国内外的培养方式可能存在一些差异,需要逐渐适应。朱奕霖同学初到在伯克利分校数学系学习的这几个月,学习压力会更大一些。关于原因他提到,倒不是因为授课内容更难得多,而是需要努力适应不同的培养、学习方式。第一,需要克服语言的障碍,记忆很多专业的词汇——既需要在上课时听懂教授在讲什么,跟上课堂节奏记录笔记;又需要在专业答疑时组织语言,哪怕拼凑着不标准的英语,也要让教授懂得究竟想问什么。第二,课程考核很频繁,每周有一次作业,且作业都会由专员批改,占总成绩的20%甚至更多。有些课程会有两次期中随堂测验以及一次期末考试,有些课程则是有若干次小测验(大概两周一次)以及一次project和期中期末各一次考试。
宽敞明亮的伯克利图书馆
面对如此频繁的考核和作业,有时会让他觉得忙不过来。但仍然会忙里偷闲,去学校周边甚至更远的地方旅游、购物。伯克利分校会有不少假期,比如这学期春假有9天时间可以休整。在这期间教授是不会布置作业的,可以尽情旅游放松。也有同学会去洛杉矶迪士尼、拉斯维加斯、纽约,甚至出国去加拿大、墨西哥等等。
关于住宿,有两个选择,一是伯克利分校的国际生宿舍,普遍会比较贵,在那里可以结识来自其他国家的交流生,也会经常举办活动,可以较快提高英语口语能力,宿舍离学校也很近,上课教室步行可达。另一种选择就是和其他同学合租公寓,会便宜很多,大概每个月五六百美元就能租到,但多数离学校有点远,早上需要坐公交上学,去自习也不是太方便(离学校近的公寓很不好租价格也较贵)。他选择了离学校较远的公寓,但每天只需乘20分钟公交来上学。免费办理的交通卡让出行变得非常方便。路途中伴着清晨的阳光和落日的余晖,还可以欣赏窗外的自然风光。
良师益友,是一生的财富
面对不同的课程和学业压力,探索不同的学习生活方式,在朱奕霖同学看来是很有趣的。他说道:“关于一周一次的作业,我可以去询问教授以及助教某道题怎么做,他们都会耐心的给我讲解思路。这里学习氛围也很强,当我走到办公室时,早就有一大堆学生围着听教授讲作业题。答疑内容不限于作业答疑,有任何疑问甚至对课程的评价,也都可以和教授交流。上课时,我们可以随时打断老师提出问题,我能够体验到各种思想的自由碰撞,文化的兼容并包。我还注意到,几乎每个院系的大楼都有专属于自己的小图书馆,可以很方便找到安静学习的小角落。”
有些同学比较担心自己的外语能力,其实在和外国人交流的时候,不要怕犯语法错误,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答疑过程中。特别是像专业性很强的科目,在说出专业术语的同时又要保证说得流利而且语法正确实在很难。尽可能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就好,外国人对于语法错误不会太在意,也不会因为一些语法错误就听不懂你的意思。不怕犯错,大胆的表达自己。同时听力也是影响交流的一个重要因素,再交流过程中可以很大方的请对方慢一点讲,没听清时也可以大方的说:“I'm sorry.”通过不断地尝试你会发现与外国人交流也更得心应手。
在他乡,演绎舌尖上的家乡
融入到当地的生活经历了一个过程。比如谈到饮食习惯时,朱奕霖同学说初到伯克利时,对食堂的每一个食品都充满兴趣,开始的几个星期几乎天天去食堂吃饭。但渐渐地发现,食堂里永远都是披萨、汉堡、热狗、薯条以及不太好吃的蔬菜肉类。之后开始尝试着自己做饭,打包带到学校来。学校许多地方都设有微波炉和可以吃饭的露天桌椅,可以一边享受着伯克利的阳光,一边享受自己下厨后的劳动成果。学校食堂一般是自助餐,每次大概7-8美元;若是自己做菜打包,一顿可以省好几美元。而且,思乡时也根本不担心中餐调料的问题——华人超市就在不远处,伯克利市本地大超市也可以买到中国调料和中国菜。
亲手做的中国菜
最后的话
朱奕霖说:一直以来母校积极与世界各个国家的诸多名校建立合作关系,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高。我非常感谢母校为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平台和交流机会,以致于在选择交流学校的时候我竟有些眼花缭乱,这是我在进入大学之前没有想到的。
学弟学妹若已有心仪的交流项目,我建议你们保持较高的英语水平,争取早早地获得语言成绩;专注于每一门在校的课程;每月定期了解海外交流项目的信息。还可以听一听海外大学教授的公开课,更有利于规划好你希望在这次交流中想收获什么、想感受到什么,这会使得你的海外交流更充实,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