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我心目中的经典”主题征稿得到了同学们的踊跃参与。大家心目中的经典,有的揭示为人处世的哲理,有的述说扑朔迷离的爱情,有的剖析复杂的社会矛盾,有的畅谈奥妙的数理逻辑.....今天,我们将遴选的八篇作品展示如下,共同分享经典的魅力。
01 红楼梦
红楼一梦,此生情重
“偷得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黛玉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咏的是海棠,诵的是人生,花人两和,遇上红楼的诗篇,是我一生至幸。
金钗之年,我初遇红楼,那时候,我喜欢读红楼的故事。故事自通灵宝玉开始,奇幻的色彩能给我太多诱惑:富丽堂皇的大家族,琳琅满目的大观园,鲜衣俊俏的少年郎,诗词满腹的闺中小姐,交织成一场梦境。我越过书本,看见历史红尘里鲜活的角色,那个时代的浮华透过书本一幕幕在我脑子里演绎,我醉入其中,一梦红楼。
好书不只读一遍,而是一生。后来的日子里,我翻开红楼,眼里的又是另一幅画面:“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青春时期我爱红楼的诗词,缱绻深情,哀伤道尽,恰似我那段时光里敏感又多情的心思。再后来渐知世故,我们懂了世间有很多的无奈和委屈,再看红楼中别人的人生,却读到了自己的角色:或如宝钗一样得体温厚,或如湘云似的天真烂漫,或如黛玉一样多愁善感,我们在现实中抉择,在书里找到归属和共鸣,并以此为基,告诉自己,要学着红楼里自己认同的人一样:有赤诚善良的内心,也学会体谅包容,纵坎坷丛生,也不忘初心烂漫。就是这样,在不同的年龄读红楼,总有不同的感动。
从无奈中寻找生机,于花落时许诺来春,红楼予我那一个时代的苦难和悲剧,我们却要从中看到守住内心的勇气。
——孟宪承书院 陈思丝
02 京华烟云
我心目中的经典是林语堂起初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起初觉得这是一部近代中国的百科全书,从街市人家到生活细碎,从家族之交到儿女私情,与现代生活大相径庭但也并非格格不入,千丝万缕还需自己体会。
尤其吸引我的,是文中贯穿始终的一种极富生命力的老庄哲学境界,小而化之,便如木兰的父亲告诉木兰:“人若有福气,一缸清水变白银;若没福气,一缸白银变清水”。我猜此书上卷的道家女儿也一定指的是木兰,她从富家生长享用一切物质的安适,到后来变为幽雅山居的村妇,成为坚韧、勇敢、伟大的民众大海中的一滴水。林语堂也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
当然,书里还有我这个年纪暂时读不懂的故事:木兰之父姚老先生放下一切,他离家七年、游于人间之举——尽管我无法理解,却非常崇敬这个“半”在尘世、“半”为仙、理想而洒脱悠然的东方智者形象。
——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赵苑秀
03 论语
记得鲁迅曾说过:“然儒者崇实,墨者尚质,故《论语》《墨子》,其文辞皆略无华饰,取足达意而已。”而我心目中的经典,正是这本洗尽铅华的《论语》。
何为经?我并不想直接解释其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而是想追寻经典的本意——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编制物的纵线。是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中国美好的蓝图,而我认为《论语》便是其中最不可缺少的一根纵线。它里面的思想智慧构成了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启发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是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让中国人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是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时刻勉励着我们懂得反思,也是“里仁为美”让我们有了建设民主、和谐社会的动力。不得不说,《论语》启发了中华民族,这便是经。
何为典?我们来组词,典籍、典章、典礼、典型。而《论语》绝对配得上这些庄重又承载着思想的词语。赵普曾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读论语可知“君子有勇而无礼为乱,小人有勇而无礼为盗”,国家的昌盛与安定,需要用义来维持,而此义,也便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了吧。读论语可知“名不正则言不顺”,从个人到国家,行得正,走得直,才能发展得长久。这些便是《论语》作为典的可贵之处。
经典,在我心中不是俗套的,不是死板的。无论何时阅读,都能从中汲取到作者的智慧;无论何地阅读,都能从中找到与心灵的共通之处。读经典,在某时某刻,或许你会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或许你会有一种春暖花开的体验,这是我读《论语》的魅力,更是经典的魅力。
——光华书院 从欣
04 庄子
当今社会,我们许多人处在人为物役、心为形役、自我异化的重重束缚之中,这种种桎梏不但表现为肉体上的“与物相刃相靡”,也表现为精神上的“与接为构,日以心斗”。这种灵与肉交互冲撞的“劳形怵心”的生存样态,会使得我们成为庄子笔下的“倒置之民”。而当我们开始反思生活,试图跳出藩篱,“解除倒悬”,想要“物物而不物于物”,乃至于达到“乘物以游心”的自由时,或许一向以“逍遥游”来通达致命的庄子,能够真正为我们所有人指明一条通往自由之路。
从个人追求自由的实践历程来看,庄子一方面追求“今者吾丧我”,希望降低主体的位格,从而体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自由平等生活;另一方面,他又追求“澡雪而精神”,试图在肉体被现实所困顿时,仍旧能为精神留下“虚室生白”的自由场域。当我们人类的视角逐渐由关注外部事物重新返回到人本身,当我们开始言说“人生而自由”以及“诗意的栖居”之时,庄子关于在无可改变的既定境遇之中选择较好的可能的生活态度,以及去追寻某种自由的体验的自由主张,或许已成为人类自我解放链条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哲学系 宋金明
05 会饮篇
《会饮篇》有个副标题“或关于情爱 (或论向善)”。如何寻找另一半,薄薄一册子,展示了古希腊人的爱情观,戏剧性的言说闪着哲思。有人说爱情是生活不可或缺的调和剂,还有人说爱情是可能的一次救赎、一次重生,也有人说爱情是找寻命定的、被劈开的另一半。也少不了一些人说哪有什么爱情,有的只是个体的本能和繁殖的目的……一场异彩纷呈的哲思戏剧,也许每一个角色的话都是你曾经闪过的念头。哲学向来贴近生活,这一次也贴近你我关于爱情的思考。你会惊异地发现,我们和古希腊人相差的只是一个时空,我们面对的是同样的、分分钟逝去的人生,我们寻觅的是想要走完一生的伴侣。
这是必然的人生困境,能够回避但不能逃避。“我们都是矮子,但是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凡你能长进一点点,那本书就是值得阅读的。何况是《会饮篇》,向我们解密人生的十大奥秘之一——爱情的终极关怀,其实是我——一个大写的人。
——孟宪承书院 洪丽娇
06 记游松风亭
苏轼在《记游松风亭》中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
寥寥数十字,读来却觉醍醐灌顶。亭台尚在远处,意欲达到实在不易;此处风景正好,何不就于此处歇下?
今人多崇尚追求,一个没有追求的人为人所不耻。这当然没错。然而当人们的欲望逐渐膨胀,远远超出能力范围的时候,“追求”这一行为就只会给人带来苦痛了。
有人引用孔夫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言论,然《论语》里亦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多活不必欢喜,早死也无须悲哀。做此当下所能做之事,扫除“方生方灭”之妄念,来达到精神的统一。而“知其不可而为之”,说的也是不妄求、不妄为,不让妄念将我们的精神凌迟。而今人由求而不得所生的妄念,贪污、受贿、造假……实在是不得不使我们震惊了。
回到苏轼的“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这九个字,完美诠释了孔夫子的思想精髓。若是能力实是不济,便不妄求一定要达到终点。在此处歇下,得另一种风景。这字句间,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平和从容,又添了一份中华文化中所特有的美感,更含着一种极妙的人生智慧。
——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许多
07 质数的孤独
“质数只能被1和他自身整除,在自然数无穷的序列里,他们处于自己的位置上,和其他所有数字一样。对前后两个数字几者,但他们彼此间的距离却比其他数字更远一点,他们是多疑而孤独的数字。”
“在这之中还有一些更加特别的成员,数学家称之为孪生质数。他们是离得很近的一对只数几乎是彼此相邻,在他们之间只有偶数阻碍了他们真正的亲密接触。
数学,在一个文科生看来,大概是精确,复杂,乏味……数学应该是诗和美的补集,但是,保罗·乔尔达诺却以数学作喻,没有冲突,没有矛盾,没有高潮,平静而迟缓的道出故事:男主童年弄丢了自己的弱智妹妹,女主儿时学习滑雪却坠落山崖。在童年的创伤下,男主马蒂亚拒绝这个世界,女主爱丽丝被这个世界拒绝,虽然,他们没有过多的交集,却总有某种力量将两人的关系紧密相连。他们试着靠近对方,最终却渐行渐远。
最令我惊喜的是,看似薄薄的一本书之间,竟有1000多页,不错,这本书的页码都是质数,连书页上,都透着孤独。读到最后,庆幸作者没有落入俗套,毕竟“那些孪生质数的出现只是一种偶然,而孤独才注定是他们真正的宿命。”
——孟宪承书院 杨璐媛
08 寒夜
这是一个由“可怜人”组成的故事。一个小小的家庭,几段简单的关系,却牵扯出无尽的爱恨,上演了无数的悲欢。
我相信他们都是不由自主。那个走到末路的旧社会便是罪魁祸首,极少有人可以在时代的重压下做个逆流的砥柱。巴金先生在一篇后记中写道:“我写《寒夜》……不是为了鞭挞汪文宣或者别的人,是控诉那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那个一天天腐烂下去的使善良人受苦的制度。”他有意把结局写得阴沉绝望,所以那些“沉痛的控诉”就显得更加深沉有力量。
我以为最成功的作品,是能激起读者探求改变自己、改变未来的希望的作品。像汪家一样充满矛盾的家庭可能依旧存在着,但是现在的我们,已经有条件去修改那个令人绝望的结局。
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早在历史前进的道路上碰壁,中国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也向着光亮稳步前行。社会环境早已今非昔比——寒夜散去,黎明已至。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再也不会活在底层,永无出头之日;他们有机会接受阳光的热量,而不是在阴暗的角落被日复一日的苦恼湮没了梦想。
这世上不可能存在没有尽头的寒夜——光亮和温暖就在前方,只要不放弃反抗,就一定还有希望。
我们也应当明白,即使寒夜再冷,它也一定是光与暖的出处。
——大夏书院 杜心予
在这个快速阅读的时代,让我们在忙碌脚步中暂时停下来,重回经典,沉静品读,沉淀思想,身和心可以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