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自闭症|走近来自“星星”的孩子
今天是世界自闭症关注日,然而直至今日,自闭症还是一个尚没有被全社会知道、了解的病症。伴着教育学部优秀公益团队的心声,我们一起走近自闭症儿童。
在社会实践的契机下,教育学部的同学们运用专业知识,以公益活动关爱自闭症患者,探索“学以致用,知行并进”的意义。
拥抱“星星的孩子”
——学前教育系2015级 贺娜
我所了解的特教机构

在社会实践中,我曾和七彩虹特殊儿童康复教育中心的老师进行了深入的访谈,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我国特殊教育在体制机制、机构建设、教育经费等多方面需要完善。
我了解到,1951年才将特殊教育正式确定为国家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1993年我国成立了第一家为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服务的民办教育机构——“星星雨”。当时在中国针对孤独症的特殊教育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无论是学校还是医疗机构,没有一家机构能够给孤独症儿童提供服务以及相关信息。虽然我国就盲、聋、哑学校的教育性质、办学任务、经费保障、基本学制、教学计划等方面制定了多项政策,促使特殊教育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因起步较晚,孤独症、多动症这一系列的病症仍然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了。

相较之下早在18世纪,西欧各国就在政治文明进程中,纷纷建立国家行为的特殊教育学校或对个体行为的特殊教育机构并予以国家承认。
特殊教育在我国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在北京1993年就有了星星雨,然而西北边陲的小城库尔勒地区,却在2017年才诞生了第一家类似的机构——七彩虹特殊儿童康复教育中心,并且还是由特殊儿童家长自发成立的,机构成立之初所获得的各方支持十分有限。
“高壮壮”和“瘦小小”

——学前教育系2015级 熊敏秀
七彩虹特殊儿童康复教育中心有一个有爱又特别的“少年班”。在观摩少年班课程的过程中,我最难忘的就是游戏课的场景。

明明和杜妹妹分别是少年班年纪最大和最小的同学,明明的年纪是杜妹妹的两倍,而体型则远不止两倍。差异如此巨大的两位同学站在同一个队伍里非常显眼,但他们遵守规则、认真交接游戏材料的画面和谐又充满温情。

十年,“来自星星的孩子”终于长大了
——学前教育系2015级 罗琦月
明明,是我身边唯一一个认识的特殊儿童。从我初中搬家到这次去七彩虹特殊儿童服务中心实践再次见他,已经过去了十年。明明,他终于长大了。
小时候他们家来我们家做客,爸妈让我带着他玩,大人们在聊天。那时候他父母说确定了他是自闭症儿童,但我并不懂什么叫自闭症,我一见这个弟弟光埋头顾着玩我的小赛车,我便跟他说:“你轻点玩,这是我用来比赛的。”但他一直不理我,就像完全听不到一样,只是自己玩自己的。
这次去七彩虹特殊儿童服务中心实践,我又见到了他。他跟小时候不一样了。他从一个沉浸在自己世界里不愿与他人交流的孩子,变成了也有同学和朋友的孩子。

虽然明明的“交流”方式很奇怪,他只会突然抓住你的手,但相比小时候,他现在能够主动去跟人“交流”,不再封闭自己。
十年未见,这个“来自星星的孩子”终于长大了,15岁的他依旧如孩童般纯真、善良,现在有很多老师关心照顾他,还有很多同学朋友每天跟他一起学习和玩耍。我想他会越来越好的。
明明的妈妈何女士是七彩虹特殊儿童服务中心创始人之一,她希望有更多的人重视自闭症儿童关注自闭症儿童。正如七彩虹特殊儿童服务中心的标语一样:“我们在一起,世界不孤单”。
孩子们像星星一样漂亮而神秘
却和这个世界隔着百万光年
我们把其称作“星星的孩子”
——犹如天上的星星
一人一世界,独自闪烁
“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教育学部的同学们对自闭症患者的关爱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专业知识并不拘泥于课堂学习,并不止步于理论探讨,它还可以指引我们走向实际,学以致用,在服务社会的路上,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