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讨“五育并举”与辅导员美育工作的实践路径,挖掘新时代大学美育教育的新形式,3月31日下午,由华东师范大学学生工作党委、学生工作部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光华书院、尹强美育工作室承办的辅导员线上沙龙活动成功举办,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庄瑜、教育学部辅导员孙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辅导员吴晓隆、光华书院辅导员尹强受邀分享美育实践心得。80余名辅导员在线参与了此次活动。
美育教育进阶之路
美育的实施离不开美学知识教育与画种技法实践。尹强老师通过开设《图形创意》《版画初体验》《漫步水彩》《工笔画是什么》等课程,帮助同学们在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和融入美的过程中磨练坚毅品格,学习共情、理解与包容,增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他的课程设计从艺术认识到艺术实践再到作品反馈,形成了良性循环,课程结束后,同学们的作品还进行了公开展出。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尹强美育工作室的同学们制作了一张张抗疫主题海报,积极通过艺术表现手段传递正能量与爱国热情。尹强认为,大学美育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也将不断探索,未来如何更好地普及美育工作。
读图时代的美育实践
吴晓隆老师分析了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开展美育实践的区别。他认为,辅导员美育教育的对象多为非艺术类学生,这对美育教育的普及提出了较大挑战。辅导员在进行美育教育的同时,可以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一定的指导,帮助同学们建立对美的认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审美教育。他的公选课《摄影与生活》受到了同学们的广泛喜爱,引领同学们在摄影过程中发现生活的真善美。吴晓隆指出,有了发现美的眼睛才能过好生活,过好生活才能拍出好的摄影作品。
歌声课堂:辅导员孙梦的美育实践
孙梦老师认为,大学美育具有价值性、通识性、艺术性的特点,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提升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促进全面发展。他开展美育的基本思路是用育人目标统率艺术作品和艺术实践,努力提升艺术水平,创作优秀的艺术作品。艺术性是美育的基础,思想性是美育的灵魂,孙梦以音乐作为文化育人的抓手,以歌会的展现形式作为思政教育的载体,以歌声作为走进学生的桥梁,用心做到了用歌声陪伴学生,用音乐凝聚学生,用美育引领学生。
城市里的文化景观——博物馆的美育功能探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庄瑜老师由自身兴趣出发,将自己对博物馆的喜爱发展为辅导员育人工作的抓手。她提出,高校博物馆具有专业性强、文化品位高、爱国情怀深等美育优势,具有传承文化、涵养文明育人、树立正确历史观等美育价值,高校博物馆的育人路径可以从建设主题教育活动场所、打造线上线下合力育人阵地、开拓形势与政策课课外基地等方面出发。同时,庄瑜还分享了上海大学生校外活动场所指南,鼓励各位辅导员基于自身兴趣爱好,积极进行美育相关教学与研究,共同推动大学生美育教育工作的开展。
在自由交流环节,参会老师都表示受益匪浅。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子彧老师表示,几位老师的美育教育已经形成一定的体系和影响力,音乐学院也欢迎师生观摩交响乐团的排练演出,并安排学生志愿者进行讲解,普及交响乐知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杨文彧老师表示,作为辅导员,要坚持带领学生感受美,追求美,热爱生活,体验幸福,并把握良好时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孟宪承书院时南老师认为,在开展美育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以美育人的原则,培养学生发现美、感知美、体验美的能力,同学们可以在绘画创作中排解压力,辅导员可以通过绘画语言读懂学生的内心;学生工作部赛依努尔老师认为,美育与德育、智育等是密不可分的,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个人素质,从而达到“五育并举”的育人成效。
沙龙最后,学生党委副书记杨艳红总结讲话。杨老师指出,几位老师通过美育教育,引导同学们去观察美、享受美、创造美,在以美育人的过程中,倾听同学们的内心故事,优化与学生交流的方式,将美育与德育有机结合,丰富了辅导员工作的载体与形式。她希望各院系(书院)继续发挥各自特长,立足专业,继续深入探索大学生美育教育的新路径和新方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共同绘就华东师大美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