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学工在线

家风丨耕读传家走正道

栏目:校园图景发布时间:2018-02-08浏览次数:165

导语: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万丈高楼始于基,家风是个人和家族成长的地基。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润物无声地影响孩子的心灵。即日起,我们将陆续推出“家风”系列文章,与您一起共话家风故事,共享美与爱的温度。

    

第一篇,与您分享Mr.Bright的家族家风故事。全文共2700字,阅读约需5分钟。

  

  

    西方民族以个人为本位,东方民族以宗族为本位。宗族作为中国社会的重要组织形式,就其有利的一端说,不仅凝聚着血缘亲情,提供着互助共利,建构着心灵归属,行使着教化功能,还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出生于乡野之中,是中国西南乌蒙山里普通宗族人家的后代。正是宗族的教化,不断激发我民族意识的觉醒,给予我奋发拼搏的力量,促使我完成了对人生价值从个体到集体的认同,对中华文明从血脉到文脉的皈依。

  

    我的祖先是清朝推行改土归流结束后,嘉庆年从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到云贵一界开办银厂的商人。后来他用银两向当地彝族土司杨官寨购得土地十余处,供子孙耕读繁衍,最终形成今天数百家人的宗族。所购之地即为今日的梁家坪子,或称梁家村。在官寨祖地还有族人为防蛮夷匪盗,在山顶构筑的营盘两座,据传最早家中有四十八口人也未分家。土地后来不断分给子孙,到我爷爷这一代小时候还是吃租子长大。新中国成立后随社会而起伏,到如今各兴百家之业。这是我们家有历代祖坟、碑文、族田、遗迹和族老口述可以相互印证的基本族史。  

   

 

彝良县梁氏宗亲境内分布图及清明祭祖大会


  

    我的家族虽然地处西南,但传承的仍是中华耕读传家的儒家思想。那种修身齐家、光大门庭、平治天下、永世流芳的期许,从祖宗的名讳就不难看出。且将我前六世祖先名讳恭列如下:尚才公(远祖)、发伦公(太祖)、荣凤公(烈祖)、登杰公(天祖)、永忠公(高祖)、宗齐公(曾祖),其姓名背后体现的是祖先对道德理想的自觉和人生价值的追求。

  

    我曾祖父宗齐公自名治洲,乐善好施,善于交际,早年在族中颇有声望。我族字派中有武阵玉将相,方能治国州一句,即为他召集族人拟定的。但他后来开大烟馆、吸鸦片烟、取军阀遗孀做小老婆,以致儿子反叛离家、家境败落不堪、解放后经受改造的人生经历颇似一场幻剧。他的儿子,也就是我的爷爷,曾经写过一部自传体小说《江涛泪痕》记述那段家史,作为对子孙的警示,可惜此书最终没有拿去出版,而是在曾祖母墓前焚毁了,各中内情不足为外人道。我追忆此一段往事时,常觉得这种家族的兴衰恰如近代中国的兴衰,我一家的兴衰亦是一个民族兴衰的缩影。

  

  1940年曾祖父寄给弟弟的照片

  

    我的家族自1975年开始正式成立族委会管理宗族事务。族委会的功能主要是祭祀祖先、修缮祖坟、修谱收族、帮扶困难、兴学助学、调解纠纷和教化族人。祭祀祖先是一个宗族最神圣的事情,族里的规矩是每年小祭,五年大祭。小祭由各家自行安排,大祭则聚众百人,敲锣打鼓、杀猪上供、宣读祭文、跪拜磕头、族老训示和族委讲话,颇具一番教化功能。修缮祖坟是敬祖尊宗的具体表现,我族单在梁坪官寨老祖坟地就有上了年头的大包坟数十座,至今保护完好。我曾和父亲到云贵边界上去实地拜谒九世祖尚才公的墓地,可谓:四向拱而地脉隆,八山迎而风水盛;日月凝而山光紫,兰芷香而德行厚。修谱收族是族委会的基本职责,族中最早的谱书历经沧桑早已遗毁,后来流传的谱书是族老在1990年凭记忆重写的孤本,最新的则是族委会2010年重修,并实现了全市境内的家族统一。如今帮扶困难之事年年减少,兴学助学之事年年增加,调解纠纷之事几近于无,实为家族兴旺的景象,则不详举。  

 

 1990年族老凭记忆重写的老谱书  

2010年拍摄的祖坟地部分墓地掠影


    一个宗族的家风族规,常常集中地体现着这个宗族的精神气质。族里现行的祖训、家风和族规系1995年的家族祭祖大会公布。据闻,当时社会治安和风气一度很差,多数族人对家族团结,有难帮衬整顿字辈,整顿家风的愿望益增。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族委会委托我的爷爷着手新族谱字辈、族规、家风的撰写工作,最终在原谱的基础上修订祖遗家训,拟出六十字派家风八条族规六戒,经族委会审议通过,征求族众意见后,方在清明祭祖大会上宣布讲解推行,得到全体族人赞同。中国人讲究天地同心,家国一体,家是缩小的国,国即放大的家,拟定家风族规正是中华文化自然浸润积淀的结果。  

  


1996年新春族委会成员合影  

 

 2017年新春爷爷、爸爸和我的祖孙三代合影


    到今天23年过去了,对比某些争强斗狠的家族,我族中从无仗势欺人之举,也无偷鸡摸狗之辈,哪怕是穷的响叮当,也都是本本分分的农民,想来和宗族的教化有莫大关系,特别是族规六戒就像负面行为清单,争锋相对于社会流弊。

  

    我曾随父亲到族亲家中走访,时常听小朋友能够背诵字派,有的家庭还悬挂有家风族规,甚至写了敬在神龛旁,可见其在族众中的流行和贯彻的程度,全族皆以拥立家风族规为荣。因此,这样的家风族规不仅是一种门面摆设,更是一种行为的规范和道德的引领。在我看来其中有一个内在相互支撑的逻辑体系,即是:家训乃是祖宗遗命,教人正品格;家风乃是正面引导,引人走正道;族规乃是反面警示,劝人断邪路。

  

 

 2010年参加祭祖大会的爷爷  

  

1989年奶奶积劳成疾逝世2周年,爷爷作长联缅怀

 

    总的说来,我的家族虽然地处西南蛮荒之地,但仍传承延续儒家耕读的传统,恰似沙漠中的一股清泉,虽未足以成绿洲,却也滋养着世代子孙,努力去做一个生活自强、道德自律、人格自醒和文化自觉的中国人。

  

    历代祖宗流传下来的家族故事和不同时期的生命历程,都集中体现了我族以耕读来固守祖业、以德行来积蓄荫功、以团结来抵抗野蛮、以坚韧来超越苦难、以奋斗来创造未来的精神传统和家族品格,也展现了我族不断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通过对家族历史的回顾,不仅让我深切缅怀了族人的事迹和精神,深入思考了个体、家族在国家、社会发展中的角色与位置,而且对于探索宗族制度对于今日中国社会发展和传统文化发扬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附文

《彝良梁氏祖遗家训》

(据原谱载,推测成文不晚于清朝)

勤俭为上,要重伦常;

孝顺父母,和睦村乡;

谦逊忍让,仁义温良;

谨守祖业,根本莫忘;

敬老怜贫,尊重族长;

循规蹈矩,正大堂皇;

善立先志,万古流芳;

礼义廉耻,不得荒唐;

修阴培德,后代荣昌;

耕读抱定,谁不赞扬;

教训祠孙,传家妙方。

  

《彝良梁氏祖遗家训》

1995年清明祭祖大会修订宣布)

忠厚传家,要重纲常;耕读务本,奋志芸窗;

谨守祖业,勤俭为上;孝敬父母,和睦村乡;

抚育儿孙,源远流长;尊老怜贫,仁义善良;

修阴培德,福寿绵长;夫妻兄弟,互谦互让;

尽忠报国,品德高尚;谨遵祖训,世代荣昌。

  

《彝良梁氏家风八条》

1995年清明祭祖大会宣布)

热爱祖国,遵守法令;

品行端正,道德文明。

孝敬父母,抚育子孙;

尊老爱幼,和睦乡邻。

家族团结,有难帮衬;

求知学艺,勤奋务本。

行业千种,诚信致富;

开拓创新,各展才能。

  

《彝良梁氏族规六戒》

1995年清明祭祖大会宣布)

一戒闲游浪荡;二戒聚众赌博;

三戒仗势欺人;四戒动武争斗;

五戒酗酒闹事;六戒偷窃拐骗。

注:犯六戒者,轻则家族调解教育,重则本族交由政府处理。

  

  

图文:Mr.B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