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活动简报
华东师范大学学生工作党工委、学生工作部
2020年10月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学习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学生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华东师范大学组织学生围绕“深化‘四史’学习,不忘初心使命”为主题,不断深化“四史”学习教育内容,丰富“四史”学习形式,根据工作实际,结合各单位专业特色或办学传统,开展了相关主题教育活动。
书写作品,丰富“四史”影像记忆
9月7日-9月30日,华东师大光华书院发挥校社合作、党建共建的优势,“开门办思政”,将书院美育教育基地——古美艺术中心和蔡兵美术馆的美育资源引入校内,依托尹强美育工作室,于闵行校区图书馆举办了“翰墨怀史 涵育初心:‘四史’教育美术作品展”。光华书院学生党支部的党员还会为预约参观的团体进行讲解,在全校师生中掀起了“四史”学习的新热潮。
作品展的第一部分为上海著名民俗画、连环画家罗希贤老师的《四大金刚》画作,参观者可以回顾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发展史,追梦上海制造的基因,感受新中国早期发展的精神伟力,这也是《四大金刚》连环画首次公开展览。展览的第二部分是光华书院美育导师、当代著名艺术家蔡兵先生的版画、速写、现代中国画等作品。作为中国发展的见证者,蔡兵先生以艺术为媒,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创造出多个艺术作品,为时日并进的磅礴伟力喝彩。《建设中的金山工地》《前进中的金山工程》等作品描绘了当时正在建设中的我国最大的石化工厂——上海金山石化总厂工人们在“工业学大庆”号召的鼓舞下日夜苦干的场景;创作于1984年的《上海名牌》反映了白猫洗衣粉、凤凰自行车等上海名牌林立的繁荣景象,这些耳熟能详的点亮城市名片的老品牌唤起参观者的记忆……
美育工作室学员缪昳闻向观众介绍她的画作
薪火相传、翰墨怀史、丹青寄意,光华书院学子们也拿起了手中画笔,用素描、国画、书法,描绘奋斗历史,记录历史瞬间,抒发胸中快意,诠释时代精神。书院胡冶同学创作的作品《中共一大》完整地呈现了中共一大会议场所,嘉兴南湖上的一艘红船与上海的中共一大会址相映成辉寓意党的诞生为当时黑暗的社会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反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义。金乐薇同学作品《浦东滨江剪影——改革开放初成》以中国水墨画的形式创作,她表示,画中的三栋高楼象征着以浦东为代表的上海站在新时代的潮头,预示着未来将创造更大的辉煌。
光华书院学生书画作品
据不完全统计,展览期间累计有30余家校内外单位三千余人次前往参观,光华书院各学生党、团支部也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展览的筹备、讲解和参观学习过程中。校党委副书记杨昌利表示,同学们着眼身边人、身边事,以艺术创作的形式学习“四史”,既有新意又有深度,光华书院将“四史”学习教育融入到书院的“德育”“美育”的做法非常有意义,也值得借鉴。
重游故地,挖掘“四史”家乡故事
华东师大教育学部学生在校内外导师的指导下,深入挖掘并广泛宣传家乡中的“四史”,通过查找文献、访谈人物、实地调研、撰写讲稿、录制微课、文化宣讲、教育帮扶,用“教育的温度”诠释“‘四史’的高度”,把有意义的历史说得有意思。从2020年2月至今,从最初在家乡访谈长辈、中小学恩师、社区工作人员等了解“四史”,到当前已经形成涵盖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的一本200多页家乡“四史”故事书、一套34节原创“四史”微课集锦、一系列大中小学“四史”学习教育合作项目、辐射全国的ECNU师生“四史”讲坛。
教育学部学子“四史”实践项目地区分布
实践团队成员们还团结凝聚返乡的其他青年大学生,线下为挖掘和传播发生在家乡的“四史”文化群策群力、久久为功地做出实际贡献。来自山西的张仁杰同学,组织返乡的浙大、中传、北师大等高校的学子形成实践分队,以村为单位整理村史、口述史并形成20万字的成果,以抖音、推送、支教等形式加强对“四史”学习教育成果的宣传,充分落实了习总书记对“弘扬晋绥革命老区抗战精神”的指示;家住云南的普露溪同学带领同学们组成“中国志·教育情·青春行”实践分队,赴云南寻甸调查整理红军长征两次经过寻甸的历史,并结合调研成果创作红色课程,为原国家级贫困县寻甸县打量身打造红色教育课程;广西学生史文晴和同学们一起组成“扶贫路上·青春有你”实践分队,与乡村一线扶贫工作者深入交流,通过记录和展现扶贫工作者的奋斗历程,生动诠释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飞速提升,让“四史”故事的讲述更加与时俱进、生机勃勃。
行走上海,感悟“四史”红色文化
8月26日,学生工作党工委、学生工作部党支部与2020年新任辅导员一同前往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钱学森图书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学生工作党工委、学生工作部党支部赴钱学森图书馆参观学习
党员同志们满怀崇敬之情,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依次参观了“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科学技术前沿开拓者”“人民科学家风范”和“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四个展厅,学习“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人生历程和杰出贡献。在“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主题特展,学习钱学森同志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深刻认识到正是因为有社会主义制度,中国才能够在工业、技术都非常薄弱的情况下成功研制出“两弹一星”。参观后,党员同志们一起聆听了《共产党员的典范钱学森》主题讲座,并分享了体会。
9月,体育与健康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大夏书院等院系师生党员参观上海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主题展,全方位了解抗疫先锋们的艰苦历程和卓越成果,深刻感受他们的英雄作风和家国情怀,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党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坚定师生党员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的初心和使命。
体育与健康学院师生党员参观上海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主题展
展览共分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全力以赴,科学防治”“逆行而上,驰援武汉”“万众一心,联防联控”“守望相助,天下一家”等9个部分,真实、全面地还原了这场史无前例的抗疫保卫战,家书、照片、视频等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位观众。展馆内抗疫物资、“人工肺”ECMO设备、负压救护车、核酸检测试剂盒等实物,共同组成了全国守望相助、同心抗疫的壮丽画卷。平凡而真实的场景,生动感人的细节,令党员们身临其境,深受震撼。抗击疫情取得的成功既是广大人民精诚合作的结果,更是科技助力的结晶。展会还以全景形式展示了智能机器人参与抗疫的过程。党员师生纷纷上前与机器人进行互动,询问抗疫相关知识。学院师生还围绕“体育与智能、健康与抗疫”是否能互相协作,共创美好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参观过程中,党员们时而驻足拍照留念,时而互相讨论着身边的抗疫故事,教师党员不时地向学生们讲解抗疫背后的故事。师生在展览中深切感受着党统一领导的重要性,理解“坚持全国一盘棋,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行动,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这句话背后的深刻内涵。教师党员还郑重地向新生党员赠送了寄语和写给新生党员的信,寄托党组织对新生党员的关心与期望,勉励他们以梦为马,矢志不渝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认真学习、勇于实践,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党员在展馆留言
10月18日,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开展“行走百年武康路,感悟‘四史’红色文化”主题党日活动。在上海城建职业学院资深建筑学专家、上海“建筑阅读”志愿者、上海徐汇区“人文行走”导师周培元老师的带领下,师生党员们从位于徐汇区淮海中路和武康路交接处的武康大楼出发,沿着武康路一路自南向北,探秘这条被誉为“浓缩了上海近代百年历史”的“名人路”。武康路上有30余处名人旧居,使其成为浓缩了上海近代百年历史的“名人路”。作为一处拥有百年历史文化遗产的武康路,厚重的历史积淀,繁博的人文轶事,展现了上海近现代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是一部活的、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教科书。
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党员所拍摄的上海武康路实景
周培元老师娓娓道来的讲解了建筑的前世今生,让这些建筑都“活了起来”。一路上莫觞清、柯庆施、朱作同、颜福庆、王元化、彭柏山、潘汉年、巴金、陈毅、邓小平等等历史名人的名字不断在耳边回响。周老师结合武康路的特色建筑,讲述着优秀历史建筑背后的红色故事,让师生党员通过建筑的历史变迁,了解近现代政治文化历史,品读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感知百年人文之光。
资深建筑学专家周培元老师解读“四史”红色文化
优秀的历史建筑承载着上海的文化记忆,是珍贵的城市文化遗产,就像一部部活着的历史书。“行走百年武康路,感悟‘四史’红色文化”活动运用身边的红色资源,结合党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改革开放史,伴随着行走导师周培元老师的生动解读,师生党员们更生动、更深刻地了解了上海这座城市所承载的的红色底蕴,了解了上海这片土地所镌刻的红色基因,是“四史”学习教育的一次生动实践。
联动校内外,解读“四史”逻辑内涵
8月21日,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2018级闵行研究生党支部与宝山区党建服务中心联合开展“践行四史教育,凝聚前行动力”线上党史学习交流会。“四史口袋书”编者、宝山区友谊路街道基层理论宣讲团团长、社区党校讲师彭宗安应邀主讲《讲讲中共一大的故事》专题党课。校党委书记梅兵参加学习。会上,彭宗安首先从中共一大的两个时间、两个会址、一大纪念馆中陈列的两个版本的《共产党宣言》、一大代表中的伟人等五个方面声情并茂地阐述了中共一大的召开过程,结合生动的历史故事梳理了中共一大的脉络和精神。彭宗安谈到,千言万语、千头万绪讲不完中共一大的故事,一大召开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四史口袋书”编者彭宗安主讲《讲讲中共一大的故事》专题党课
梅兵在总结发言中谈到,彭老师“出生在旧社会、成长在新中国”,他把自己对党和祖国的感情融入到了“四史”宣讲中,本次党课内容丰富、讲述生动,“言传很成功,身教更优秀”。明年即将迎来建党100周年,这在历史长河中仅仅是一瞬间,但中国共产党克服诸多困难和险境,带领全国人民成就如此伟业,背后的深刻道理值得每一位党员同志认真思考。希望同学们立足当下,常学习、常思考,用坚定信念和踏实行动担当青年使命、融入时代伟业、实现个人理想。
9月18日,哲学系线上线下同步开展 “四史”学习教育宣讲活动,华东师范大学校友、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钟书华教授作题为《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主题讲座。钟书华教授从“改革开放与中国科学技术”、“中国科学技术取得的重大成就”、“中国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功经验”四个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进行了回顾。他介绍了改革开放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等一系列科学技术战略将中国科学技术引入快速发展轨道。钟教授还自豪地向同学们介绍,我国的科技发展渐渐从“跟跑者”变成“并跑者”,甚至在一些领域成为“领跑者”。他强调,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经验是 “有定力、有目标、有举措”,实践表明,改革解除了对科学技术的体制机制束缚,开放让中国融入了科技全球化大潮。钟教授向同学们寄语,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国家科学技术的未来还需要今天的青年人不忘初心,勇当科技发展的“侦察兵”,不断为我们国家的科学发展添砖加瓦。
各院系还针对2020级新生党员开展了丰富的主题教育党课,师生党员集体重温入党誓词,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活动,共话师大精神。软件工程学院邀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杨海燕作《坚定文化自信,以主旋律电影讴歌新时代》主题报告,通过介绍主旋律电影的概念与不断丰富的内涵,从建国“十七年”、特殊时期、新时期、新世纪四个阶段十部代表性主旋律电影,带领全体党员欣赏经典片段,感受主旋律电影的多元时代文化特征,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主题;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李欣主讲了题为《学四史,明初心》的党课,并对新生党员提出要求,要在学习生活中带头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大夏书院党委书记韩春红以《走近百年大党》为题,带领新生一同追溯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诠释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经济与管理学部(经管书院)在“寻校史足迹,话师大精神”活动上,以学校“大师石”、大夏大学迁校纪念碑与文脉廊、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冯契学术成就陈列室等作为新生党员的“四史”教材,通过党员师生的讲解,让学生党员更加理解华东师大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进程中的发展历程,感受时代的变迁与大学精神的传承。
经济与管理学部(经管书院)师生党员踊跃发言,共话师大精神
学生工作党工委、学生工作部围绕“四史”学习教育内容,组织全校学生党支部开展“四史”学习项目申报,截至10月23日,全校共有30个实体院系提交近60个学习项目申报材料,项目的主要形式包括讲座、沙龙、观影、调研、知识竞赛、微党课、参观考察、志愿服务等,预计成果包括红色线路指南、青少年“四史”学习教育手册、陈彪如学术成果展示馆、微党课视频素材、纪念册等。学校还将组织专家评审,择优设立重点项目与一般项目,推进学生党员自主开展“四史”学习的主题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