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下午,由华东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主办、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承办的以“国际学生管理”为主题的辅导员半月谈沙龙在丽娃河畔24小时阅读空间举行。学生工作党委书记、学生工作部部长余佳出席本次活动,来自多个学部、院系的一线辅导员、机关职能部门代表、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国际学生班主任等二十余名教职工参加了本次活动,沙龙由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王郦玉主持。
学工部副部长李燕首先介绍了辅导员沙龙活动的宗旨,希望借助于每半月一次、主题鲜明的沙龙活动增进不同院系学生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增进职能部门间的协作与合力育人。作为我校唯一一个国际学历生生数量超过中国学历生数量的二级单位的代表,王郦玉介绍了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所面对的国际学生管理的现状及未来工作的思路。她表示,“虽然国际学生的国籍和类别日渐纷繁,但他们在华东师大只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学生,在这一点上,我们在对待他们时和中国学生没有什么不同。辅导员们需要全情投入、拓宽视野、创新思路,日渐完善面向国际学生的管理与服务工作”。
围绕国际学生的“第二课堂建设”和“突发事件处理”两个关键词,国际汉语文化学院研究生辅导员吴晓隆、本科生辅导员刘曈、吴春燕一一分享了自己的工作实例及感悟,和参会老师共同探讨如何在现有的管理体制下,通过与各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开展好国际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危机事件应对等工作。刘曈认为,过往辅导员面向国际学生开展工作主要集中在事务层面,而作为辅导员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积极寻求与优质资源的合作,结合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现状,让留学生通过多个途径和侧面了解中国、全面感受并主动讲好“中国故事”,在尊重国别差异的基础上实现多元文化交流和正向价值观的引领。吴晓隆结合自身和国际学生逐一开展谈心谈话的经历提出,辅导员应充分了解国际学生个性需求,鼓励他们以中文表达日常需求,积极融入中国校园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同时辅导员也应以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主动建立起和学生亦师亦友的关系,以便于后续工作的开展。吴春燕在观察了中外新生的交往实际的基础上,提出应进一步优化现有的校级、院系级活动资源,来推动中外学生朋辈交流,并应进一步完善面向国际学生的心理危机预警工作等问题。
来自国际汉语文化学院的五位国际学生班主任也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畅谈了看法。陈菊咏认为,教师应重视国际学生在校纪校规、课堂纪律等方面规则意识的教育和维护;倪梅君指出,教师可以依托教材内容和有效的教学设计,在尊重各国文化信仰差异的基础上,传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同时,周子衡提出了如果国际学生出现抑郁倾向应如何积极干预的问题;林晓勤则就国际学生在住宿中产生矛盾应如何处理和解决等问题和老师们展开了探讨。
此外,围绕“院系辅导员与校级相关职能部门应如何优化分工合作”、“国际学生心理疏导如何实施”、“中外学生如何实现朋辈交流”、“国际学生危机事件处理”等问题,到场的学校保卫处、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的老师们积极热烈地展开了讨论,多位老师都从工作实际出发,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策略和建议,如“院系应创造更受欢迎的中外学生交流平台”、“应从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的角度关注国际学生的住宿情况”等,对未来的工作可能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学生工作部部长余佳非常关心和重视国际学生的管理工作。在耐心倾听老师们的发言和交流之后,他提出,面对我校日渐庞大的国际学生群体,学历生的管理目标、思路和方法都应是“趋同管理”,并强调了规则意识教育的重要性。他同时提醒辅导员要加强与班主任老师的协作,主动关心国际学生的学习生活,切实做好日常管理工作。
伴随着丽娃河畔的阵阵清风和咖啡浓香,本次沙龙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落下帷幕,与会老师纷纷表示将根据各自院系的特点,深入了解中外学生的需求,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朋辈交流平台的建设、密切保持与职能部门的配合沟通,协同做好国际学生的管理工作。老师们也期待着在日后能组织和参与更多类似形式的交流活动。